[实用新型]电桥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34621.4 | 申请日: | 2013-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39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平;邹骥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5/12 | 分类号: | H01P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 11330 | 代理人: | 刘延喜;王增鑫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宽频电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导带具有限位功能的电桥。
背景技术
随着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布网,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越来越复杂,频谱越来越宽。电桥作为无线信号覆盖中常用的器件,多采用空气带状线来实现,可提高功率容量,且其输入口在一侧,输出口在另一侧,方便工程应用。
在现有技术中,电桥的导带都没有限位方面的设计,使其在装配好后需要经过调试才能满足电气性能,导致产品一致性差,加大工程应用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桥,能够使装配后的电桥无需调试,可减小对腔体的污染,提高电桥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桥,包括腔体、封装腔体的盖板、设置在该腔体外的四个连接器,以及置于该腔体内部的两条导带,每条导带两端分别与每两个连接器相连接,且两条导带彼此以自身至少一部分呈容性耦合设置,腔体内部设有保持两个导带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介质组件。
其中,两条导带用于实现容性耦合的各一部分彼此平行设置以预留平行间隙。
其中,介质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元件,其穿过两条导带的平行间隙固定在腔体内部的一对侧壁上,并分别接触两条导带。
其中,介质组件包括第二支撑元件,其固定在腔体内部的一对侧壁上,并提供一对缺口供两条导带的非平行部分各自卡入。
其中,介质组件包括第三支撑元件,其固定在腔体或盖板上,并提供一缺口供两条导带之一卡入。
其中,第一支撑元件、第二支撑元件和第三支撑元件分别为一对,且对称设置于腔体内。
其中,第二支撑元件提供深度不同的一对缺口,以实现两条导带彼此平行设置以预留平行间隙。
其中,两条导带的非平行部分各自卡入第二支撑元件处设一缺口,用于与第二支撑元件的缺口紧密咬合。
其中,介质组件为聚四氟乙烯介质。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区别于现有技术电桥中对导带无限位功能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利用介质组件对电桥腔体内的两个导带进行限位,使两个导带保持相对位置关系。通过上述方式,能够使电桥装配后无需调试,减小对腔体的污染,提高电桥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桥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第二支撑元件的剖面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导带的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第一支撑元件的剖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第三支撑元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桥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如图1所示,电桥包括:腔体10、封装腔体的盖板20、设置在该腔体10外的四个连接器(31、32、33、34),以及置于该腔体10内部的两条导带(41、42),每条导带两端分别与每两个连接器相连接,且两条导带(41、42)彼此以自身至少一部分呈容性耦合设置,同时,腔体10内部设有保持两个导带(41、42)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介质组件(图未标)。
其中,两条导带(41、42)用于实现容性耦合的各一部分彼此平行设置以预留平行间隙。
其中,用于限位的介质组件包括如下组件:
第一支撑元件51,其穿过两条导带(41、42)的平行间隙固定在腔体10内部的一对侧壁上,并分别接触两条导带(41、42)。
第二支撑元件52,其固定在腔体10内部的一对侧壁上,并提供一对缺口供两条导带(41、42)的非平行部分各自卡入。
第三支撑元件53,其固定在腔体10或盖板20上,并提供一缺口供两条导带(41、42)之一卡入。
其中,第一支撑元件51、第二支撑元件52和第三支撑元件53分别为一对,且对称设置于腔体10内。
如图所示,盖板20与腔体10螺接,以形成电桥的主体,用于容纳电桥的内部器件。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导带(41、42)分别由三段组成,每段均为1/4波长。导带41和导带42在腔体10内部上下错开,平行设置,但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导带41和导带42中间平行对应部分形成强耦合区,其余非对应部分(如导带41和导带42的边段部分,二者之间留有一定间隙)形成弱耦合区。在弱耦合区,盖板20设有向下延伸的槽。在强耦合区,腔体10内有向下延伸的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346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反射式超导传输线谐振腔
- 下一篇:电芯保护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