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健身增力自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8027.4 | 申请日: | 2013-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61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海坤 |
主分类号: | B62M1/12 | 分类号: | B62M1/12;B62M1/24;B62J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张亚军;孙张岩 |
地址: | 274000 山东省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健身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领域,涉及一种健身增力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常见的代步和健身工具。但是自行车也有着本身的缺陷,如遇到上坡或顶风时很费力蹬不动,骑行时间过长后会下肢疲劳;作为健身工具时,上肢、腰腹部及其他关节得不到有效地伸展和锻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健身增力的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上肢、腰腹也参与运动,得到锻炼;同时通过上肢力量助力骑行。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健身增力自行车,包括
车把,
前轮,前轮轴与前轮固定,
前叉,前叉下端固定轴承套,所述的轴承套内安装前轮轴,
前叉转动连接在前叉套内,前叉套固定在车架上,车架上安装车座,
至少在前轮的一侧设一组曲柄连杆机构,所述的曲柄连杆机构包括连杆一105、连杆二107和连杆三109;所述的连杆一105一端固接前轮轴104,另一端通过铰轴106铰接连杆二107下端,所述的连杆二上端通过铰轴108铰接连杆三109前端,所述的连杆三的中间通过铰轴110铰接在前叉101上,连杆三的后端固接车把112。
在所述的前轮的两侧各安装一组曲柄连杆机构。
所述的连杆三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弯折,且弯折处与前叉铰接。
在所述的连杆三109上加工一条形通透槽1091,所述的连杆二107上端从通透槽中穿出,且连杆二和连杆三通过铰轴二108铰接。
所述的铰轴二108两端设有防脱落挡头1081。
在所述的车座302下方的车架2上铰接一靠背304;车架后方固定一车后座307,一打气筒301的气筒铰接在车后座上,其压杆铰接在所述的靠背304的背面,在所述的打气筒的压杆上固定复位弹簧306。
所述的靠背上设置按摩滚珠305。
锁死杆113两端分别固接所述的前叉101和连杆三109。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自行车前行时,前轮转动,带动连杆一、连杆二和连杆三组成的曲柄连杆机构运动,连杆三上端前后摆动,带动车把摆动,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反过来,骑车人能够主动摆动车把,增力自行车前行。通过屈伸练力锻炼了上肢,让上肢力量充分发挥。骑车人可以后仰,通过支撑弹簧的作用力锻炼后背,同时后背受到按摩滚珠的按摩。骑车人通过前肢和腰腹部的运动,锻炼身体,通过锻炼还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促消化,增强排便代谢功能;同时脊椎也能收到很好的锻炼,治疗和预防一些颈椎疾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部分放大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把锁死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是为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下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引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健身增力自行车,包括车把112,前轮103,前轮轴104与前轮固定,前叉101,前叉下端固定轴承套,所述的轴承套内安装前轮轴104,前叉转动连接在前叉套102内,前叉套固定在车架2上,车架上安装车座302,至少在前轮的一侧设一组曲柄连杆机构,所述的曲柄连杆机构包括连杆一105、连杆二107和连杆三109;所述的连杆一105一端固接前轮轴104,另一端通过铰轴106铰接连杆二107下端,所述的连杆二上端通过铰轴108铰接连杆三109前端,所述的连杆三的中间通过铰轴110铰接在前叉101上,连杆三的后端固接车把112。自行车前行时,前轮转动,带动连杆一、连杆二和连杆三组成的曲柄连杆机构运动,连杆三上端前后摆动,带动车把摆动,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反过来,骑车人能够主动摆动车把,增力自行车前行。通过屈伸练力锻炼了上肢,让上肢力量充分发挥。
所述的连杆三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弯折,且弯折处与前叉铰接。在所述的连杆三109上加工一条形通透槽1091,所述的连杆二107上端从通透槽中穿出,且连杆二和连杆三通过铰轴二108铰接。所述的铰轴二108两端设有防脱落挡头1081。当拆下铰轴二后,连杆二在通透槽中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海坤,未经刘海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80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板电子设备贴膜辅助工具
- 下一篇:冲击钻防护隔音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