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桩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3801.2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4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浩;向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建华建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1/82 | 分类号: | B28B21/8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212413 江苏省镇江市句***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管桩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桩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混凝土管桩泵送生产是使用混凝土泵机泵管插入混凝土管桩模具内,利用泵机压力将混凝土料泵入混凝土模具内生产管桩,因考虑生产的经济性,减少长管模空间的浪费,有时会采用一条长管桩模具生产两条短桩的方式生产,两条管桩中间使用接桩连接装置连接。
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种接桩连接装置一般用钢板加工成圆饼型,中间钻孔后用圆钢进行焊接。现有技术中的接桩连接装置的连接头尾板是封闭的,无通孔,泵管不能穿过,因此会导致泵送不能做接桩,造成管桩长度受到限制,降低了生产效率。
使用现有技术中的第二种接桩连接装置时,头板与尾板间区域密封不好容易造成漏浆,且泵管口因重量下垂容易顶在泵管插入方向第一根管桩尾部端板上。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接桩连接装置具有重量重、拆装不便、清理困难、生产效率低的缺点,对人员操作和成本控制影响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操作和满足采用泵送方式生产混凝土接桩的接桩连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桩连接装置,包括头板、尾板、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头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管,尾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管,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围成筒体,头板安装在筒体的第一端,尾板安装在筒体的第二端,第一管与第二管通过密封件对接。
进一步地,第一管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槽,第二管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二槽,密封件位于第一槽与第二槽之间。
进一步地,筒体的第一端的内圈及第二端的内圈处均开设有带斜坡的环形凹槽。
进一步地,头板具有与第一管连通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壁具有第一斜坡,尾板具有与第二管连通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内壁具有第二斜坡。
进一步地,接桩连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尾板外侧的泵管导向装置。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中的头板、尾板中间设有带斜坡的通孔,便于泵管的顺利穿过,达到泵送生产接桩的目的。所述的环行密封件,随着上半圆卡、下半圆卡的配合安装到位,头板、尾板会逐渐相抵压,头板、尾板上的密封件紧密挤压,达到密封的效果,能有效防止混凝土流入连接装置内部,而且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同时拆卸连接装置也更加方便快捷。
所述的泵管导向装置为第一条管桩的尾部端板与其底部主筋间焊接泵管导向装置,便于泵管顺利穿过头板、尾板中间的通孔。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是尾板的剖示图。
图4是尾板的左视图。
图5是尾板的右视图。
图6是筒体的剖示图。
图7是图6的左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1、头板;2、第一卡板;3、第二卡板;4、尾板;5、密封件;6、第一管;7、第二管;8、泵管导向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接桩连接装置,包括头板1、尾板4、第一卡板2和第二卡板3,头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管6,尾板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管7,第一卡板2和第二卡板3围成筒体,头板1安装在筒体的第一端,尾板4安装在筒体的第二端,第一管6与第二管7通过密封件5对接。
所述头板1使用螺栓与泵管插入方向后一条管桩头部端板连接,所述尾板4使用螺栓与泵管插入方向前一条管桩尾部端板连接,所述第二卡板3放在管桩模具的下模具内,上述与管桩端板安装连接好的头板1、尾板4吊入管桩模具的下模具内,头板1、尾板4安装在第二卡板3的凹槽内,所述第一卡板2内圆凹槽边插入已定位的头板1、尾板4与端板连接的外圈缝隙内。管桩上模具、下模具合模后,管桩模具对安装到位的第一卡板2、第二卡板3进行限制定位,保证第一卡板2、第二卡板3在张拉的过程中不会脱扣。
所述第一卡板2、第二卡板3因内圈槽沿有一定坡度,根据其安装结构装配完成后,头板1、尾板4的环形密封件会紧贴在一起,起到较好的密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建华建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未经建华建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38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照相感光构件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感光性导电糊剂和导电图案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