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3530.0 | 申请日: | 201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0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陈胜广;吴先正;潘菊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同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0006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损伤 气管 插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气管插管技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术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是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能够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防止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气管插管是否及时直接关系着抢救的成功成否、患者能否安全转运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市面上常见的气管插管的材质通常使用半硬质的高分子聚合物,如医用聚氯乙烯(PVC),且为了方便插入气管,前端会制成较为尖锐的形状,如此一来,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容易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包括主管、连接头、环形气囊和气囊充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的末端为逐渐缩小的插入头,插入头的末端通气孔为圆形,且所述插入头的管壁上另开有至少一个通气口。圆形的插入头末端可以有效的降低插入气管时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气管损伤。
优选的,所述逐渐缩小的插入头可以是圆锥形或类圆锥形。
优选的,所述插入头的末端通气孔内径不大于主管内径的1/3;更优选的,所述插入头的末端通气孔内径在主管内径的1/5-1/3之间,所述插入头的末端通气孔内径的选择是为了兼顾插入的便利性和通气性。
优选的,所述插入头还可以是用医用软性材料制成。所述的医用软性材料可以是医学上允许的各种材料,只要其硬度略小于常用的软性聚氯乙烯材料,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插入气管时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气管损伤。优选的,所述医用软性材料可以是医用硅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防止在进行气管插管时由于插入口过于尖锐,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气管插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管;2.连接头;3.环形气囊;4.气囊充气口;5.插入头。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气管插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管;2.连接头;3.环形气囊;4.气囊充气口;5.插入头;6.插入头的末端通气孔;7.通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的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是由主管1、连接头2、环形气囊3、气囊充气口4组成,所述主管1的末端为逐渐缩小的插入头5,插入头的末端通气孔6为圆形,插入头的末端通气孔6的内径为主管内径的1/3,且所述插入头的管壁上另开有一个通气口7。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是由主管1、连接头2、环形气囊3、气囊充气口4组成,所述主管1的末端为逐渐缩小的插入头5,插入头5为医用硅橡胶制成,插入头的末端通气孔6为圆形,插入头的末端通气孔6的内径为主管1内径的1/5,且所述插入头的管壁上另开有一个通气口7。
以上显示仅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和发明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发明点和保护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同济医院,未经上海市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35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用引流管保护袋
- 下一篇:一种可控进针深度的针灸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