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21043.0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1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吴全象;望盛;黄文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竞跃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71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谭一兵;曾云腾 |
地址: | 523400 广东省东莞市寮***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音频 插座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音频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公历2007年12月5日中国专利公告第CN200987019Y号公开了一种耳机及麦克风的插座母座。插座母座包括绝缘座体。绝缘座体上设有开关静端子、开关动端子及若干电性端子。绝缘座体上开设有收容音频插头的插孔以及收容开关动端子、开关静端子抵接或脱离的收容槽。绝缘座体设有朝向插孔凸伸的弹性部,该弹性部在音频插头插入插孔时受音频插头挤压而推抵开关动端子进而使该开关动端子与开关静端子电性抵接。
然而,在音频插头未插入插座母座时,上述开关静端子容易发生上翘而与开关动端子接触形成短路,因此,如何避免开关静端子与开关动端子不必要的接触短路成为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止开关静端子与开关动端子短路形成干扰的音频插座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音频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体,该绝缘座体上设有开关静端子、开关动端子及若干电性端子。绝缘座体上开设有收容音频插头的插孔以及收容开关动端子、开关静端子收容槽。绝缘座体设有朝向插孔凸伸的弹性部,该弹性部在音频插头插入插孔时受音频插头挤压而推抵开关动端子进而使该开关动端子与开关静端子电性抵接。绝缘座体于收容槽的后壁朝向收容槽内凸伸有止挡部,所述开关静端子抵压于该止挡部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挡部延伸至开关动端子前端且间隔有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静端子具有一板状的固持部、一从固持部一端倾斜延伸形成的弹性臂、一从弹性臂末端弯折形成的接触部及一从接触部末端继续倾斜延伸形成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压于所述止挡部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开关动端子具有一板状的卡持部,卡持部上开设有一开槽,从开槽一端缘延伸形成一推抵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通过在绝缘座体的收容槽的后壁朝向收容槽内凸伸有止挡部,开关静端子抵压于该止挡部下方,这能避免开关静端子上翘而与开关动端子接触形成短路干扰,提高了音频插座连接器的音频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音频插头插入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100包括绝缘座体10、开关静端子20、开关动端子30及若干电性端子40。
绝缘座体10上开设有插孔11以及收容槽12。插孔11用以收容音频插头200。收容槽12收容开关动端子30、开关静端子20并作为二者抵接或脱离的活动空间。绝缘座体10设有朝向插孔11凸伸的弹性部13。绝缘座体10于收容槽12的后壁朝向收容槽12内凸伸有止挡部14,开关静端子20抵压于该止挡部14下方。所述止挡部14延伸至开关动端子30前端且间隔一定距离。
开关静端子20、开关动端子30及若干电性端子40设于绝缘座体10上,此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所述开关静端子20具有一板状的固持部21、一从固持部21一端倾斜延伸形成的弹性臂22、一从弹性臂22末端弯折形成的接触部23及一从接触部23末端继续倾斜延伸形成的抵接部24,所述抵接部24抵压于所述止挡部14下方。
所述开关动端子30具有一板状的卡持部31,卡持部31上开设有一开槽32,从开槽32一端缘延伸形成一推抵部33。
在音频插头200插入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100时,弹性部13受音频插头200挤压而推抵开关动端子30的推抵部33进而使该开关动端子30与开关静端子20的接触部23电性抵接。
在音频插头200未插入本实用新型音频插座连接器100时,由于开关静端子20的抵接部24抵压于止挡部14下方,能很好的控制开关静端子20与开关动端子30之间的间隙,避免开关静端子20上翘而与开关动端子30接触形成短路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竞跃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竞跃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210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