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客车后扰流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06641.0 | 申请日: | 2013-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6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庄国华;纪博坤;杨永柏;吴长风;黄登峰;卢琳兆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7/02 | 分类号: | B62D37/0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 35213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客车 后扰流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车身配件,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客车后扰流板。
背景技术
随着客车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客车的稳定性、舒适性、环保性以及节能性能等成为衡量客车品质的重要指标,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重视。同时随着世界能源的急剧消耗,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改善客车的燃油经济性成为客车技术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向,而客车的气体流动阻力对燃油消耗有着直接影响。客车上安装尾翼,其专业叫法为扰流板,属于客车空气动力套件的一部分,除了可以在客车高速行驶时提供必要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改善客车的空气动力性,以达到减风阻的目的。
目前,客车大部分的扰流板是安装在客车顶盖后缘,但它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是:当扰流板形状不适合或扰流板的安装位置不恰当,附加的扰流板不仅会增加客车的风阻,同时还会使客车的行驶稳定性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客车后扰流板,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和缺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客车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本体,在扰流板本体的两端分别对称设有一向内弯折的固定端面,所述扰流板本体上设有一上导流面,该上导流面与客车顶盖的水平切线形成一夹角;所述固定端面固定设置于客车顶盖与后围的连接位置。
更进一步,所述夹角的角度为:-6度至6度。
更进一步,所述夹角的角度为5度。
更进一步,所述扰流板本体的截面呈三角形状。
根据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更有利于引导气流从客车顶盖流向车身尾部,同时,使气流在车顶与车后围的分离位置向后移动,从而降低压差阻力,减小空气阻力。
2、当气流来到客车顶盖后缘时,本实用新型的上导流面引导气流从客车的顶盖流向车身尾部,使得车顶气流迅速转向而产生高速气流冲刷客车后窗的尘土;并且可以抑制客车底部翻起的脏气流往上流动。
3、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客车后扰流板,包括截面呈三角形状的扰流板本体1,在扰流板本体1的两端分别对称设有一向内弯折的固定端面11,固定端面11固定设置于客车的顶盖与后围的连接位置。
上述扰流板本体1上还设有一上导流面12和一下导流面13,该上导流面12与客车顶盖的水平切线形成一夹角2,该夹角2的取值范围为:-6度至6度,一般夹角2的取值为-6度、-4度、-2度、0度、2度、4度、5度或6度,夹角2的优选取值范围为:4到6度,最佳为5度。
如下表1、表2的实验数据表明,本具体实用新型,置于客车顶盖与后围的连接位置,相对于顶置的扰流板,能够取得很好的减阻效果,更有利于引导气流从客车顶盖流向车身尾部;同时使得气流在车顶的分离位置向后移动,表现为降低压差阻力,减小空气阻力。当气流来到顶盖后缘,上导流面12引导气流从客车顶盖流向车身尾部,使得车顶流迅速转向而产生高速气流冲刷后窗的尘土,而且能抑制底部翻起的脏气流。
表1:不同扰流板下的客车模型阻力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066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电线路A型杆架设方法
- 下一篇:制造玻璃容器用的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