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建筑增强用单向织物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02038.5 | 申请日: | 2013-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35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汪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淑明 |
主分类号: | B29C70/10 | 分类号: | B29C70/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80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建筑 增强 单向 织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向织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建筑增强用单向织物。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单向织物是指在一个方向上具有大量的纺织纱或无捻粗纱,而在另一方向只有少量并且通常是细纱,以便将布的抗拉性加在一个方向上的一种织物,广泛应用在建筑用增强预制件中,以替代水泥和钢筋的加固作用;现有的单向织物,通常使用合成纤维或玻璃纤维丝,其中合成纤维通常为涤纶或丙纶纤维,然而在使用中,合成纤维的抗拉强度较差,化学稳定性略有不足,而玻璃纤维丝的韧性较差,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拉强度较好,化学稳定性较高,同时韧性较好的新型建筑增强用单向织物。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建筑增强用单向织物,包括相互平行排列的碳纤维束,所述碳纤维束间通过环氧树脂相粘连,所述碳纤维束包括至少10根复合碳纤维丝,所述复合碳纤维丝包括至少两根碳纤维长丝、至少一根对位芳酰胺纤维和至少一根聚酰胺纤维,所述碳纤维长丝与对位芳酰胺纤维合股,并在合股后的碳纤维长丝和对位芳酰胺纤维的外侧面缠绕有所述聚酰胺纤维,所述碳纤维长丝的外表面由内至外还依次设置有第一热解碳涂层、碳化硅涂层、碳化钽涂层、第二热解碳涂层和糠酮树脂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解碳涂层的厚度大于0.5μm并小于1μm,所述碳化硅涂层的厚度大于1μm并小于2μm,所述碳化钽涂层的厚度大于1.5μm并小于3μm,所述第二热解碳涂层的厚度大于0.5μm并小于1μm,所述糠酮树脂层的厚度大于2μm并小于5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包括相互平行排列的碳纤维束,碳纤维束间通过环氧树脂相粘连,碳纤维束包括至少10根复合碳纤维丝,复合碳纤维丝包括至少两根碳纤维长丝、至少一根对位芳酰胺纤维和至少一根聚酰胺纤维,碳纤维长丝与对位芳酰胺纤维合股,并在合股后的碳纤维长丝和对位芳酰胺纤维的外侧面缠绕有聚酰胺纤维,碳纤维长丝的外表面由内至外还依次设置有第一热解碳涂层、碳化硅涂层、碳化钽涂层、第二热解碳涂层和糠酮树脂层;碳纤维长丝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在碳纤维长丝的外侧依次设置有第一热解碳涂层(PyC)、碳化硅涂层(SiC)和碳化钽涂层(TaC),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的韧性,对位芳酰胺纤维可以进一步提高单向织物的机械强度和韧性,聚酰胺纤维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触感,使得单向织物具有良好的触感,碳化钽涂层(TaC)的外侧面进一步设置第二热解碳涂层,可以有效保护陶瓷涂层,并有效粘附糠酮树脂层,而糠酮树脂层可以有效提高单向织物的抗拉伸性和弯曲性能,束间抗剪切性能也较好,碳纤维束间通过环氧树脂相粘连,使用时可以根据所需的单向织物的宽度,在相应位置沿碳纤维束撕开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建筑增强用单向织物,包括相互平行排列的碳纤维束1,碳纤维束间通过环氧树脂2相粘连,碳纤维束1包括至少10根复合碳纤维丝,复合碳纤维丝包括至少两根碳纤维长丝、至少一根对位芳酰胺纤维和至少一根聚酰胺纤维,碳纤维长丝与对位芳酰胺纤维合股,并在合股后的碳纤维长丝和对位芳酰胺纤维的外侧面缠绕有聚酰胺纤维,碳纤维长丝的外表面由内至外还依次设置有第一热解碳涂层、碳化硅涂层、碳化钽涂层、第二热解碳涂层和糠酮树脂层;碳纤维长丝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在碳纤维长丝的外侧依次设置有第一热解碳涂层(PyC)、碳化硅涂层(SiC)和碳化钽涂层(TaC),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的韧性,对位芳酰胺纤维可以进一步提高单向织物的机械强度和韧性,聚酰胺纤维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触感,使得单向织物具有良好的触感,碳化钽涂层(TaC)的外侧面进一步设置第二热解碳涂层,可以有效保护陶瓷涂层,并有效粘附糠酮树脂层,而糠酮树脂层可以有效提高单向织物的抗拉伸性和弯曲性能,束间抗剪切性能也较好,碳纤维束间通过环氧树脂相粘连,使用时可以根据所需的单向织物的宽度,在相应位置沿碳纤维束撕开即可。
第一热解碳涂层的厚度大于0.5μm并小于1μm,碳化硅涂层的厚度大于1μm并小于2μm,碳化钽涂层的厚度大于1.5μm并小于3μm,第二热解碳涂层的厚度大于0.5μm并小于1μm,糠酮树脂层的厚度大于2μm并小于5μm;这样,涂层的厚度较为合适,使碳纤维长丝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和韧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淑明,未经汪淑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020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楼梯踏步垫L形件的粘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水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