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一体化净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01035.X | 申请日: | 2013-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96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志江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1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一体化 净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施,具体是集絮凝、沉淀、过滤为一体的高效一体化净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用水量和排污量也日益增大,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市政给水处理、工业给水处理以及市政污水深度处理、工业污水深度处理以及中水回用日益普及。同时现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尤其在城镇和工厂,土地尤显稀缺。现在的水处理净化装置基本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分体式构筑体,即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各自为一个构筑体,这种情况的水处理设施存在占地大、投资高、运行管理繁琐;第二种是将传统的分体式构筑体简单组合在一起,这种情况的水处理设施还是存在占地大、投资高,不适合大水量处理;第三种是沉淀部分的一体化装置,即高密度沉清池(也叫高效沉淀池),这种装置布局紧凑,占地少、运行费用低,但是机械装置与动力装置多,维护管理量大,同时高密度沉清池(也叫高效沉淀池)不适合小水量(处理量≤20000M3/天)处理,无过滤装置,要达到比较好的处理效果,沉淀池末端需增加过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专利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结构的水处理设施,具体是集絮凝、沉淀、积泥与排泥和过滤为一体的高效一体化净水器,解决现有净水装置存在占地大、投资高,以及机械设备与动力设备多,维护管理量大等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高效一体化净水器,由絮凝装置(1)、沉淀装置(2)、积泥与排泥装置(3)和过滤装置(4)四部分组成,絮凝装置(1)内设置有进水主管(5)、布水支管(6)和网格箱(7),沉淀装置(2)内设置有下层斜管(8)和上层斜管(9),积泥与排泥装置(3)内设置有吸泥斗(10)和排泥管(11),过滤装置(4)内设置有布水器(14)、进水导流管(15)、石英砂滤料层(16)、配水与承托层(17)、出水导流管(18)、出水管(19)和虹吸管(20),絮凝装置(1)与沉淀装置(2)通过开孔的隔板导通,沉淀装置(2)与过滤装置(4)通过集水槽(12)和沉淀出水管(13)连通。
布水支管(6)底部设置有若干圆孔,孔的直径为2~200mm。
下层斜管(8)和上层斜管(9)为蜂窝式斜管,斜管孔径为35~60mm,下层斜管(8)孔径比上层斜管(9)孔径大。
配水与承托层(17)从上到下依次为鹅卵石、水帽和滤板,鹅卵石直径为6~60mm,填装高度为50~500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效一体化净水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絮凝装置(1)、沉淀装置(2)、积泥与排泥装置(3)、过滤装置(4)、进水主管(5)、布水支管(6)、网格箱(7)、下层斜管(8)、上层斜管(9)、吸泥斗(10)、排泥管(11)、集水槽(12)、沉淀出水管(13)、布水器(14)、进水导流管(15)、石英砂滤料层(16)、配水与承托层(17)、出水导流管(18)、出水管(19)、虹吸管(20)。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一体化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安装周期短、建设成本低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最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高效一体化净水器,由絮凝装置(1)、沉淀装置(2)、积泥与排泥装置(3)和过滤装置(4)四部分组成,絮凝装置(1)内设置有进水主管(5)、布水支管(6)和网格箱(7),沉淀装置(2)内设置有下层斜管(8)和上层斜管(9),积泥与排泥装置(3)内设置有吸泥斗(10)和排泥管(11),过滤装置(4)内设置有布水器(14)、进水导流管(15)、石英砂滤料层(16)、配水与承托层(17)、出水导流管(18)、出水管(19)和虹吸管(20),絮凝装置(1)与沉淀装置(2)通过开孔的隔板导通,沉淀装置(2)与过滤装置(4)通过集水槽(12)和沉淀出水管(13)连通。
布水支管(6)底部设置有若干圆孔,孔的直径为2~200mm。
下层斜管(8)和上层斜管(9)为蜂窝式斜管,斜管孔径为35~60mm,下层斜管(8)孔径比上层斜管(9)孔径大。
配水与承托层(17)从上到下依次为鹅卵石、水帽和滤板,鹅卵石直径为6~60mm,填装高度为50~500mm。
充分混合后的原水和药剂自下而上流动,首先经过网格进行絮凝反应,网格反应装置絮凝效果好,絮凝时间短,构造简单,不消耗电能等优点,网格的形状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志江,未经杨志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010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