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流布料沼气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98817.2 | 申请日: | 2013-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6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虞方伯;单胜道;骆林平;叶正钱;管莉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107 | 分类号: | C12M1/1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布 沼气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沼气产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旋流布料沼气池。
背景技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清洁能源的建设,强调对农村粪便、垃圾、秸秆进行沼气化处理,使农村环境真正达到清洁、卫生、幽美。因此,推广沼气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国家在沼气建设政策方面主要以节能减排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加大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2011-2020年全国要建成4000万户沼气,2011年全国计划建设1700个大中型沼气。然而,如此巨大的建池量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带来的管理压力可想而知。技术干部不但要负责新建池的规划、放线、施工,还要负责旧池管护使用中出现的各种故障的排除和综合利用技术的指导、培训等工作。我国对沼气产业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沼气综合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创新技术更是必然趋势。
旋流布料沼气池将回流、自动破壳与清渣、微生物富集增殖、纤维性原料两步发酵、太阳能自动增温、消除发酵盲区和料液“短路”等新技术优化组装配套,利用沼气产气动力和动态连续发酵工艺,实现了自动循环、自动搅拌等高效运行状态,解决了静态不连续发酵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促进了产气率的提高。但是,标准旋流布料沼气池仍具有以下不足:(1)占地面积大。(2)建池技术复杂。主要是出料通道空间小,密封层施工难度大。(3)工程量大,建池成本高酸化池和出料通道需开挖土方量2.75m3,混凝土用量0.4m3。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建池成本较低的旋流布料沼气池。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旋流布料沼气池,包括沼气池体,沼气池体的顶端中间部位设置有上出口,所述沼气池体上设置有插入沼气池体内部的进料管和出料管,进料管和出料管位于沼气池体的同一侧,进料管和出料管均为预制混凝土管,沼气池体内部、位于进料管和出料管之间设有旋流布料墙,该旋流布料墙的一侧边与沼气池体内壁相连。本装置取消了出料通道和斜插放置的进料管,进、出料管和进、出料间均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进料管、出料管底面分别距池底35厘米和55厘米。
作为优选,所述的沼气池体外壁套置有保温层。
作为优选,所述的进料管和出料管的上口设置在控制间内,控制间位于沼气池体外部,并与沼气池体的外壁面相固定,控制间呈长方形。
作为优选,所述的进料管和出料管的直径均为30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占地面积小,更适合大多数农村庭院建池要求,水压间建在本装置拱顶之上,减少了占地面积,东西占地3.2米,不超过一间房占地,群众容易接受。
(2)建池技术简单,降低了施工难度。用直径30厘米预制管代替出料通道和进出料间,减少了施工难度。
(3)用直径30厘米的预制管代替进出料间,空间较小,沼气池初始启动压力上升较快,有利于沼气池点火试气。
(4)进、出料管底面分别距池底35厘米和55厘米,在沼气动力的作用下,底层发酵料液通过出料口流入酸化池,实现自动搅拌,并强制单向循环等高效运行状态。同时防止了沼气出现沉渣。
(5)建池成本低。改进后一口沼气池可少开挖土方2.75m3,节省混凝土0.4m3,节省工时2个,每口沼气池可节约资金500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沼气池体,2、旋流布料墙,3、上出口,4、进料管,5、出料管,6、控制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988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增强III-V半导体膜中的p-型掺杂的方法
- 下一篇:气化器的点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