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导航接收机的抗饱和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94792.9 | 申请日: | 2013-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1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朱家兵;洪一;孙金中;郭锐;谢凤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M1/54 | 分类号: | H03M1/54;G01S19/21;G01S19/37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徐伟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导航 接收机 饱和 电路 | ||
1.用于导航接收机的抗饱和电路,其特征在于,由射频放大单元(1)、箝位电路单元(2)、衰减器单元(3)和低通滤波器单元(4)组成;其中,所述射频放大单元(1)的信号输入端与本电路外部的射频带通滤波器相连接,射频放大单元(1)的信号输出端依次与箝位电路单元(2)、衰减器单元(3)和低通滤波器单元(4)串联在一起,低通滤波器单元(4)的信号输出端与本电路外部的模数转换器相连接;各单元的具体结构为:
所述的射频放大单元(1)负责将从天线接收的信号放大和滤波后再次进行放大,直至噪声电平可以满足模数转换器的量化电平;射频放大单元(1)通过三级放大器级联完成35分贝的增益,其中,射频放大单元(1)的第一级增益采用1.2V的电压完成15分贝的增益,射频放大单元(1)的第二级增益采用2.5V的电压完成10分贝的增益,射频放大单元(1)的第三级增益采用2.5V的电压完成10分贝;
所述箝位电路单元(2)主要完成对干扰的幅度限制,即在CMOS电路中采用二极管将干扰信号箝位在±300mV以内;
所述衰减器单元(3)为衰减系数为29.5dB的“ ”型衰减器,负责将经箝位电路单元(2)箝位后的信号由600mVp-p的信号幅度衰减处理为20mVp-p的信号幅度以确保不超过ADC的输入范围要求;
所述低通滤波器单元(4)负责抑制箝位电路单元(2)产生的、频率在2.2GHz以上的干扰谐波;所述低通滤波器单元(4)的过渡带比为1.33,结构上为椭圆函数型,带内起伏≤1dB1.7GHz,带外抑制≥-60dB2.2GHz。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导航接收机的抗饱和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射频放大单元(1)由依次串联输入匹配电路、第一级放大电路、第二级放大电路、第三级放大电路和差分转单端电路组成;各电路的结构依次如下:
匹配电路由电感L4、电感L5、电容C8和电容C9组成;其中,
电容C8的信号输入端与电感L4的一端相连接,电感L4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4的两端并联有电容C9;电容C8的信号输出端与电感L5的一端相连接,电感L5的另一端与第一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电容C8的信号输入端与本电路外部的射频带通滤波器相连接;
第一级放大电路由二极管D3、二极管D4、三极管M1、三极管M2、电感L6、电感L7、电容C10和第一外接电源VDD1组成;其中,匹配电路的输出端,即电感L5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以及三极管M2的基极相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三极管M1的集电极之间串联有电感L6;三极管M1的发射极与三极管M2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M2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接,二极管D4正极与三极管M2发射极之间的节点与电感L7的一端相连接,电感L7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3的负极与电感L6之间的节点与第一外接电源VDD1相连接;电感L6与三极管M1的集电极之间的节点与电容C10的一端相连接;
第二级放大电路由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M3、三极管M4、三极管M5、三极管M6、三极管M7、电容C11、电容C12和第二外接电源VDD2组成;其中,电容C10的另一端与三极管M4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M4的发射极与三极管M6的发射极相连接,三极管M4的集电极与三极管M3的发射极相连接,三极管M3的基极与三极管M5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M5的发射极与三极管M6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M4集电极与三极管M3发射极之间的节点与三极管M6的基极之间串联有电容C11;三极管M4发射极与三极管M6发射极之间的节点与三极管M7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M7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M7的基极接0.8V;三极管M3集电极与三极管M5集电极之间依次串联有电阻R4和电阻R5;电阻R4和电阻R5之间的节点与第二外接电源VDD2相连接;三极管M3集电极与电阻R4之间的节点与电容C12的一端相连接;
第三级放大电路由电阻R6、电阻R7、三极管M8、三极管M9、三极管M10、电容C13组成;其中,电容C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M8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M8的发射极与三极管M9的发射极相连接,三极管M8发射极与三极管M9发射极之间的节点与三极管M10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M10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M10的发射极接基极接0.8V;三极管M8的集电极与三极管M9的集电极之间依次串联有电阻R6和电阻R7;电阻R6和电阻R7之间的节点同电阻R4和电阻R5之间的节点相连接;三极管M5集电极与电阻R5之间的节点与三极管M9的基极之间串联有电容C13;
差分转换单端电路T1由相互耦合的初级电感L8和次级电感L9组成,实现差分信号到单端信号的转变;其中,初级电感L8的一端与三极管M8的集电极相连接,初级电感L8的另一端与三极管M9的集电极相连接,次级电感L9的一端接地,次级电感L9的另一端为射频放大单元(1)的输出端,即经过第三级放大电路处理的信号通过互感耦合进入次级电感L9后与箝位电路单元(2)的输入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9479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