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9532.2 | 申请日: | 2013-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7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强;谭花文;安昌辉;蒋爱玲;彭雷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刘燕丽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矿 井下 临时 避难 布置 结构 | ||
(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下煤矿布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布置结构。
(二) 背景技术
根据安监总煤装[2012]15号文件《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采(盘)区布置永久避难硐室的,该采(盘)区内采掘工作面的临时避难硐室应当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9号)第102条的要求,且硐室隔离门应当满足气密性要求,门墙设单向排气管,硐室内应当存放足量食品、急救用品及防护时间不小于45min的隔离式自救器,安设压风自救装置。
因此目前矿井普遍采用在采区布置永久避难硐室,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m或500m范围内布置临时避难所满足井下避险需求。常规的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布置形式即分别在工作面的两条顺槽中,当工作面推进至该临时避难硐室时,必须将该临时避难硐室拆除。当开采下一个工作面时,重新在适当位置安设临时避难硐室。
该常规临时避难硐室布置形式的缺点是每个工作面都需要安设,设备投资费用高,且频繁搬家,搬迁费用同样较高。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结构方便的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布置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布置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设置于工作面一侧的两条进风巷道,所述这两条进风巷道之间的某个联络巷内设置有临时避难硐室。
所述临时避难硐室两侧设置有安全门;所述临时避难硐室位于联络巷远离工作面的一端。
所述工作面的另一侧设置有一条出风巷道,进风巷道和出风巷道之间连接有联通巷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的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布置结构简单,仿照桥梁结构的贯通联系功能,桥梁两头巷道相互连通的原理,利用双巷掘进时的联络巷,布置一个临时避难硐室,满足两条巷道不同时期工作人员的避险需求,同时又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要求;利用联络巷作为临时避难硐室,减少工程量,两条巷道公用一个临时避难硐室减少了设备投资和搬家次数,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作面,2进风巷道,3联络巷,4临时避难硐室,5安全门,6工作面A,7工作面B。
(五)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设置于工作面1一侧的两条进风巷道2,所述这两条进风巷道2之间的某个联络巷3内设置有临时避难硐室4;所述临时避难硐室4两侧设置有安全门5;所述临时避难硐室4位于联络巷3远离工作面1的一端。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布置结构,第一阶段,两条进风巷道之间的联络巷3中设置有临时避难硐室4,临时避难硐室3设置在距离工作面1远侧进风巷道2不大于6m处(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硐室采用扩散通风的,其深度不得超过6m、入口宽度不得小于1.5m,并且无瓦斯涌出”),满足工作面开采人员的避险需求。
第二阶段,当工作面1开采完毕后,工作面1近侧的一条进风巷道2报废,另一条进风巷道2作为另一侧工作面B 7的回风巷道。
例如:附图2中,工作面A6和工作面B 7,工作面A 6左侧为回风巷道,右侧为两条进风巷道2,当工作面A 6 完工后,进风巷道2中的左道和回风巷道报废,进风巷道2中的右道作为工作面B7的回风巷道,工作面B7右侧设置有两条进风巷道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95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