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手动净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66070.2 | 申请日: | 2013-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61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敬;陈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敬;陈佩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周光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手动 净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手动净水器。
背景技术
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目前的自来水、井水、河水、湖水均不适于直接饮用。这就给野外旅行、探险、科考队伍、军队野战单兵以及地震、洪水、环境污染等灾区的灾民造成饮水不便,只能通过加温杀菌加以解决。但实际情况中,经常存在无法加温的情况,给上述群体造成饮水困难。为了提高饮水质量,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群也存在着随时制备直饮水的需要。
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家庭装的多级滤水装置,但是由于体积笨重、需要动力,滤芯更换不便、制备中浪费水资源等原因而销售不良,应用不广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携带方便、净化效果好的便携式手动净水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手动净水器,其包括一个筒体,筒体的一端设有压水机构,另一端为出水端,在压水机构和出水口之间依次设有用于储水的第一水箱、炭滤盒、第二水箱、沙滤盒和膜滤盒,在第一水箱上设有进水口。
所述压水机构包括铰接在所述筒体上的手柄和位于所述第一水箱中的用于压水的压水板,压水板通过一根压杆与手柄连接。
所述膜滤盒为反渗透滤盒。
在所述筒体的出水端还设有与所述膜滤盒上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贮水盒。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净水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单人携带,只需手动按压手柄即可出水,而且原水经过多级过滤后,过滤出的淡水水质好,具有较高的净化效果,适合各种环境下对净水的要求,尤其适合野外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净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手柄;2、压杆;3、压水板;4、第一水箱;5、炭滤盒;6、第二水箱;7、沙滤盒;8、膜滤盒;9、浓水贮水盒;10、淡水出口;11、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携式手动净水器,其包括一个筒体11,筒体11的一端设有压水机构,另一端为出水端,在压水机构和出水口之间依次设有用于储水的第一水箱4、炭滤盒5、第二水箱6、沙滤盒7和膜滤盒8,在第一水箱4上设有进水口。在需要过滤水时,往第一水箱4中注入原水,之后操作压水机构将第一水箱4中的原水经过炭滤盒5、第二水箱6、沙滤盒7和膜滤盒8进行过滤,在筒体11的出水端处流出过滤后的淡水。
如图1所示,本净水器上的压水机构包括铰接在筒体11上的手柄1和位于第一水箱4中的用于压水的压水板3,手柄1通过一根连杆连接在筒体11的上端,连杆一端与手柄1铰接,另一端铰接在筒体11上。压水板3通过一根压杆2与手柄1连接,压杆2的顶部与手柄1铰接,底部与压水板3连接,手柄1通过压杆2推动压水板3在第一水箱4中移动进行压水动作。
在本净水器上,筒体11的顶部可以为开口状,便于取出压水板3,从而能够向第一水箱4中注入原水,第一水箱4的顶部即为进水口。或者,在筒体11的顶部设置顶盖,在筒体11上安装与第一水箱4上的进水口连通的进水单向阀,进水口可以设置在第一水箱4的侧部,其位置且要低于压水板3的下止点。
本净水器的膜滤盒8为反渗透滤盒,通过反渗透原理,将原水过滤,分成浓水和淡水。如图1所示,在筒体11的出水端设有与膜滤盒8上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贮水盒9,浓水贮水盒9在侧部具有放水阀。膜滤盒8上的淡水出水口与筒体11底部出水端上的淡水出口10连通。
本净水器的第一水箱4、炭滤盒5、第二水箱6、沙滤盒7和膜滤盒8可以通过各自外侧设置的舌片依次卡接连接,连接一体后放入筒体11中,拆卸安装均很方便,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敬;陈佩,未经陈敬;陈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660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