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料容器的密封口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9276.4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2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吕春艳;王进野;唐毅;王帅;王琪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D39/00 | 分类号: | B65D39/00;B65D2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段毅凡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岛市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容器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塑料制成的盛装食品、药品密封容器,尤其涉及该容器的密封口。
背景技术
现有塑料制成的瓶装容器,都是在瓶身以上设计有瓶口,瓶口上设计有瓶脖,在盛装食品、药品时,都是外加旋转瓶盖封口,在封盖前还要采用热压铝箔片来进行密封。不足之处是,一是加工容器时瓶脖部分不好加工,二是要单独加工瓶盖,三是密封时操作步骤多。例如饮料罐是采用铝合金易拉盖封装,不足之处是一次性使用,无法重复利用。再如有些瓶装容器是采用塞子将瓶脖封住,或用金属盖压封,不足之处是开启麻烦,需用专业工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密封容器密封口结构加工复杂、密封效果差以及不能重复利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新的密封口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塑料容器的密封口结构,它包括瓶身、瓶脖和瓶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身是一个单独加工的部件;所述的瓶脖和瓶塞是一个用塑料单独加工的连体式套接部件,瓶脖的顶面和瓶塞接触部位互为一体,在瓶脖顶面设有一圈易拉槽,通过撕开易拉槽使瓶脖和瓶塞容易分离;连体式套接部件的瓶脖用铝箔环或者铝箔圆片通过电磁感应加热与瓶身口部熔合在一起。
上述连体式套接部件的构造优选方案如下:
一是,瓶塞底部完全处于瓶脖中或伸入瓶身中,且瓶脖的顶面和瓶塞的顶面互为一体,在瓶塞顶面设有提捏部。
二是,瓶塞的底部处于瓶脖中或伸入瓶身中,瓶塞的上部高出瓶脖顶部,瓶脖顶面与瓶塞侧面接触部位互为一体。
为了节省材料,瓶塞是一个空腔体。
上述瓶塞和瓶脖的套接配合结构为锥面配合或者柱面配合。
当需要打开容器时,撕开易拉槽,手提提捏部,旋转瓶塞,稍一用力使瓶脖和瓶塞分离,抽出瓶塞,即可打开容器,此时瓶脖留在瓶身上。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1、制作瓶身时省去了瓶脖部分及瓶口的复杂结构,制作简单。
2、由于瓶脖和塞是一个单独加工的塑料连体部件,加工容易。
3、由于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方法封装口部,封装及时、密封效果好;一次开启后可反复用塞子继续封口。
4、由于易拉槽设在瓶脖顶面,撕开易拉槽旋转瓶塞时,瓶塞上的灰尘不会从瓶脖与瓶塞之间的间隙落入容器,再次使用时,旋开的瓶塞顶面犹如一个盖子盖在瓶脖上,使密封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例说明,1-瓶身,2-铝箔环,3-瓶塞,4-瓶脖,5-提捏部,6-易拉槽,7-铝箔圆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6所示,一种塑料容器的密封口结构,它包括瓶身1、瓶脖4和瓶塞3,,所述的瓶身1是一个单独加工的部件,瓶身1的顶面设计为小于瓶身外径的出口,所述的瓶脖4和瓶瓶塞3是一个单独加工的塑料连体套接部件;塑料连体套接部件的瓶脖用铝箔环2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熔合在瓶身1出口上;上述的瓶脖4和瓶塞3连体套接部件的构造是:瓶脖4和瓶塞3柱面紧密配合,瓶塞3完全处于瓶脖4中,瓶脖4的顶面和瓶塞3的顶面互为一体,在瓶脖4的顶面设有一圈易拉槽6;在瓶塞3上设有提捏部5,瓶塞3是一个空腔体。
实施例二:
如图2、图6所示,实施例二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瓶脖4和瓶塞3锥面紧密配合。
实施例三:
如图3和图6所示,实施例三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瓶身1的顶面设计为敞口,塑料连体套接部件的瓶脖4用铝箔圆片7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熔合在瓶身1敞口上。
实施例四:
如图4和图6所示,实施例四的结构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塑料连体套接部件的瓶脖用铝箔圆片7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熔合在瓶身1出口上。
实施例五:
如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五的结构与实施例四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瓶塞3的下部处于瓶脖4中,瓶塞3的上部高出瓶脖4顶部,瓶脖4顶部与瓶塞3接触的部位互为一体。
上述五个实施例中,瓶塞3底部还可以延伸至瓶身1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92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