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自行车可拆卸的控制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6838.X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42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卓达;徐建;夏业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安乃达驱动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99/00 | 分类号: | B62J9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47 | 代理人: | 王兆华 |
地址: | 201108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自行车 可拆卸 控制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面板,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可拆卸的控制面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自行车的控制面板通常是与电动自行车一体式的固定结构,通讯线路从控制面板的外壳直接引出并与其他信号源连接以采集信号。这种方式造成控制面板与自行车相对固定,拆卸非常困难,若某个零件损坏就须将整个仪表总成更换,费时、费工。特别是OLED控制面板,由于较为昂贵,如果控制面板不能拆卸并携带,控制面板很容易被盗或丢失;而且,也不便于控制面板与读取设备连接,以分析控制面板内的数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拆卸且方便安装的电动自行车可拆卸的控制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电动自行车可拆卸的控制面板,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设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显示屏,所述下壳体的外侧设有活动的拆卸按钮,所述拆卸按钮可与底座上的凸台所设置的槽口相配合,所述下壳体的外侧还设有与底座上的凸台相吻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两内侧设有与控制面板信号终端相连的极片,所述极片可与所述底座的凸台两外侧相对应的弹簧触点相接触。
较佳的是,所述拆卸按钮通过轴销活动地固定在下壳体外侧的支座上,拆卸按钮的弹性卡脚可抵触于所述底座凸台的槽口内,所述拆卸按钮还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底座包括设在中部的凸台和由凸台向两侧延伸的支架,所述支架的端部设有可与电动自行车龙头相配合的轴套,所述轴套的轴孔可分割为两部分,其中轴孔的下部可用螺钉与轴孔的上部连接在一起。所述底座凸台两外侧的弹簧触点一一对应布置,在每对弹簧触点的中间均设有弹簧。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拆卸按钮与底座上槽口的卡接,可将控制面板从电动自行车上很方便地拆下和安装,即可防止控制面板的丢失,又方便其携带和维修更换,并且有利于控制面板拆卸后连接读取设备,进行数据的分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和设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OLED显示屏14,所述下壳体2的外侧设有活动的拆卸按钮3,所述拆卸按钮3可与底座4上的凸台5所设置的槽口13相配合,所述下壳体2的外侧还设有与底座4的凸台5相吻合的凹槽15。所述凹槽的两内侧设有与控制面板信号终端相连的极片6,所述极片6可与凸台5两外侧相对应的弹簧触点7相接触。电动自行车用于传递各种信号的信号线与弹簧触点相连接。所述弹簧触点7和极片6的数量分别为10个。拆卸按钮3通过轴销活动地固定在下壳体2外侧的支座8上,拆卸按钮的弹性卡脚可抵触于凸台5的槽口13内,所述拆卸按钮还设有复位弹簧9。所述底座4包括设在中部的凸台5和由凸台5向两侧延伸的支架11,所述支架11的端部设有可与电动自行车龙头相配合的轴套12,所述轴套的轴孔可分割为两部分,其中轴孔的下部可用螺钉与轴孔的上部连接在一起。凸台5两外侧的弹簧触点7一一对应布置,在每对弹簧触点的中间均设有弹簧。
使用时,先将底座4安装在电动自行车的龙头上,并将车辆的各种信号线与底座的弹性触点7连接好。接着,按住控制面板下壳体外侧的拆卸按钮3,将其对准底座凸台5中的槽口13插入,使拆卸按钮的弹性卡脚抵触于凸台的槽口内。然后,松开拆卸按钮,拆卸按钮在弹簧9的作用下复位,控制面板便卡接固定在底座上。此时,底座的凸台5嵌入在控制面板下壳体外侧的凹槽15内,且所述凹槽两侧内的极片6与底座凸台两侧的弹性触点7相接触。由于采取的是外罩式结构,当车辆在雨中行驶时,可起到有效防水且可靠导电的作用。当需将控制面板卸下时,只需按住控制面板下壳体外侧的拆卸按钮3,将其从底座凸台5中的槽口13拔出,即可取下控制面板,操作起来非常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安乃达驱动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新安乃达驱动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68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