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柱透镜光栅和OLED的环视立体显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3837.X | 申请日: | 2013-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1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田丰;汪浩;夏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27/22 | 分类号: | G02B2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陆聪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透镜 光栅 oled 环视 立体 显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柱透镜光栅和OLED的环视立体显示系统,属于裸视三维立体成像领域。
背景技术
视觉是人获知信息的一种方式。还原人类真实的立体世界是人类的本能,由此,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3D显示技术的研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从各种手执式观测器、3D立体眼镜、头盔显示器,到现在最新的不需要眼镜的3D显示器,有用棱镜的、透镜的、光栅的、电子开关的等等很多成果。立体显示技术从有否附加辅助观看工具角度来说可分为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和非裸眼立体显示技术。
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包括自由立体显示技术、真三维显示技术、集成成像技术和全息显示技术。自由立体显示技术是裸眼立体显示技术中最成熟的一种技术,能够实现120度视角范围的裸视立体彩色动态显示。从目前国内外的公开报道来看,自由立体显示技术主要有如下两种实现方式:1)基于柱透镜的自由立体显示技术;2)基于视障光栅的自由立体显示技术。自由立体液晶显示器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柱透镜光栅,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这样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实现立体视差。
由于柱透镜自由立体显示技术的亮度较视障光栅高,已成为裸视立体的主流技术,但基于普通平面液晶屏幕的自由立体显示器可视角不超过120度,且其在60度到120度之间的范围内的立体效果较差,可视角较小限制了自由立体显示在商业应用中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集成现有柱透镜自由立体显示技术和柔性OLED显示技术,实现静态360度环视立体显示,拓展其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柱透镜光栅和OLED的环视立体显示系统,包括柱透镜光栅、亚克力柱、柔性OLED屏幕、立体视频播放器、红外触控器、USB线、DVI线,底座,其特征在于:
1) 所述柱透镜光栅依托亚克力柱固定在柔性OLED屏幕外围;亚克力柱安装在底座上;
2) 所述红外触控器安装在柔性OLED屏幕外围;
3) 所述红外触控器通过USB线连接立体视频播放器;所述柔性OLED屏幕通过DVI线连接立体视频播放器。
上述的基于柱透镜光栅和OLED的环视立体显示系统,其中,所述的柱透镜光栅的焦距为1毫米,所述的柔性OLED屏幕由多块8英寸柔性OLED屏幕构成,其围成的圆柱直径大于10厘米,每块柔性OLED屏幕的分辨率为800*60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合柱透镜自由立体显示技术和柔性OLED显示技术,实现安全可靠的静态360度环视立体显示。
附图说明
图1基于柱透镜光栅和OLED的环视立体显示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基于ARM-A6的视频播放器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实例结合附图说明如下:参见图1,本基于柱透镜光栅和OLED的环视立体显示系统,包括柱透镜光栅1、亚克力柱2、柔性OLED屏幕3、立体视频播放器4、红外触控器5、USB线6、DVI线7,底座8:所述柱透镜光栅1依托亚克力柱2固定在柔性OLED屏幕3外围;亚克力柱2安装在底座8上;所述红外触控器5安装在柔性OLED屏幕3外围;所述红外触控器5通过USB线6连接立体视频播放器4;所述柔性OLED屏幕3通过DVI线7连接立体视频播放器4。
所述的柱透镜光栅1的焦距为1毫米,所述的柔性OLED屏幕3由多块8英寸柔性OLED屏幕构成,其围成的圆柱直径大于10厘米,每块柔性OLED屏幕的分辨率为800*600。
图2示出立体视频播放器4的结构。该立体视频播放器4由ARM-A6处理器、SDRAM存储器、NAND flash存储器、DVI接口芯片TFP401A、USB芯片ISP1362和电源管理等模块组成,嵌入式控制器通过串口与红外触控器5进行通信,嵌入式控制器存储立体图像并通过DVI线7向柔性OLED屏幕3传输图像,立体视频播放器4根据红外触控器5的互动指令改变立体视频的合成与播放,实现立体视频的人机互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38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