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页岩低温干馏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7967.2 | 申请日: | 2013-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9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米静;孙长利;吴怡喜;李朋泽;孙连克;曾明明;宋涛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6 | 分类号: | C10B53/06;C10B49/02;C10B5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710032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经***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页岩 低温 干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页岩炼油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低品位油页岩炼油的内热式的油页岩低温干馏炉。
背景技术
我国油页岩资源较丰富,已有22个省发现有油页岩矿赋存,主要分布于辽宁抚顺、广东茂名、吉林桦甸、山东龙口等地。据调查,全国油页岩的含油率在3.5%~5%的资源为326.809Gt,占全国油页岩资源的45.39%,这部分油页岩品位较差,油页岩干馏技术的发展较缓慢。目前国内低品位油页岩干馏的炼油装置主要以抚顺式干馏炉为主。抚顺式干馏炉的工作原理为:块径约8~75mm的油页岩在炉子上半部(干馏段)被热气加热干燥干馏。产生的页岩油蒸气自炉子上部逸出,油页岩转化成页岩半焦,进入炉子下半部(发生段),与自炉底进入的空气、蒸汽相遇而气化燃烧,最后生成页岩灰,从炉底排出。空气、蒸汽与页岩半焦中的碳反应而生成的高温发生气进入炉上部加热油页岩;此外自炉中部引入来自蓄热炉的热循环气(500~700℃),作为干馏段的补充热源。总的特点是利用了页岩半焦的气化反应热,热效率较高,但该炉型存在过剩氧烧油的问题,影响页岩油回收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热效率的同时增加油收率的油页岩低温干馏炉,该干馏炉单炉处理能力达到150吨/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油页岩低温干馏炉,它包括炉顶料仓、炉体以及底部排灰装置,炉体顶部固定有炉顶料仓,炉体顶部侧方有炉出口,炉体内腔是由上部的干馏段与下部的发生段构成,干馏段与发生段之间的炉体中部位置的侧壁上分别开有延伸至炉体外的冷循环气入口和热循环气入口,且冷循环气入口位于热循环气入口下方,炉体的发生段下方是风头及底部排灰装置。
所述的炉顶料仓上端的进料口处有炉顶上料上闸阀,炉顶料仓下端与炉体腔体连接处有炉顶上料下闸阀,炉顶上料上闸阀以及炉顶上料下闸阀均为气动阀。
所述的炉体内的干馏段中部固定有阵伞,阵伞为开口朝下的锥形结构。
所述的阵伞斜边的一侧与炉出口连通,干馏气通过阵伞与炉出口间的通道导出炉外。
所述的干馏段与发生段之间的炉体中部位置固定有拱台,热循环气入口位于拱台上方的炉体侧壁上,而冷循环气入口位于拱台侧方的炉体侧壁上。
所述的炉体通过侧壁下方的固定装置进行支撑固定,底部排灰装置位于炉腔正下方,与炉体不接触。
所述的底部排灰装置包括风头、排灰器、蜗轮、球槽、炉底水封罐、炉底传动装置、水盆以及铁锹,底部基座上固定有环形的球槽,球槽上转动连接有蜗轮,蜗轮侧方与炉底传动装置传动连接,蜗轮上固定连接有水盆,水盆内有排灰器,水盆外壁与排灰器之间的空间内放置有铁锹,铁锹另一端固定在炉体侧壁上,排灰器、水盆以及蜗轮同轴布置,且轴心位置为独立封闭的饱和空气通道,饱和空气通道底部是炉底水封罐,炉底水封罐下方开有饱和空气入口,饱和空气通道的顶部为风头,风头固定在排灰器的顶部。
所述的球槽是由上球槽、下球槽与钢球组成,上球槽与蜗轮底面固定连接,下球槽与底部基座固定,钢球位于上球槽与下球槽之间。
所述的排灰器为喇叭状结构,排灰器顶部的小口端固定有风头,小口端高度不低于水盆外壁水平高度且延伸至炉体下端口内,排灰器底部的大口端与水盆的盆底固定,喇叭状排灰器内侧为饱和空气通道,外侧的斜面外壁处布置有螺旋状格挡,螺旋状格挡的外圈有开口。
所述的风头是由三层具有偏心结构的风帽组成,每层风帽均为锥状结构,中部及底部风帽中心位置开口,每层风帽下方空间形成风口,共三层风口,每层风口外分布有统一旋向的立筋板。
所述的炉底水封罐为圆柱状的罐体结构,内侧为饱和空气通道,外壁是由内外两层组成的水封区域,水封区域内插接有与排灰器、水盆、蜗轮均固定连接的水封隔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炉体中部布置了冷循环气入口,且位于热循环气入口下方,因此通入的冷循环气与发生段产生的气化气混合,能够适当降低气化气温度,防止干馏段下部温度过高,产生结焦现象,同时还能够消耗气化气中的剩余氧气,避免氧气进入干馏段,产生烧油现象,影响油收率。在抚顺炉的基础上将风头结构由两层改造为三层,并加大了风头尺寸,增大饱和空气与半焦接触范围,使半焦中固定碳的利用更充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油页岩低温干馏炉结构示意图;
图2是底部排灰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79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