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脱硫液循环再生槽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29231.0 | 申请日: | 201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9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增礼;段有龙;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K1/08 | 分类号: | C10K1/08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6085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循环 再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硫液循环再生槽,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分段进气的脱硫液循环再生槽。
背景技术
目前,焦炉煤气的湿式氧化法脱硫由于采用的催化剂不同,已有很多种成熟的方法,例如:改良A.D.A法、塔克哈克斯法、弗马克斯—鲁达克斯法、HPF法等。这些方法中所用的再生空气量却大多沿用老的消耗定额,使得实际空气消耗量要远大于理论空气消耗量。据现有资料,再生废气的含氧量多在17%以上。在硫化氢吸收塔内脱硫液与煤气接触过程中因机械夹带作用,使一部分煤气被卷入脱硫液,其夹带量多时可达到煤气总量的0.1%。因此,再生废气中除含大量剩余氧的空气外,还含有煤气及随煤气带来未被吸收的硫化氢、氰化氢和氨等气体,在以氨为碱源的再生废气中含氨量会更高。
国内的焦化企业通常是将混有夹带煤气的再生废气直接排入大气。直接排放不仅硫化氢、氰化氢和氨等物质会造成环境污染,还浪费了煤气资源。不外排是处理再生废气的最好方法,但必须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将其全部送回焦炉煤气系统。焦炉煤气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为4~75.6 %,换算为混合物的含氧量为20~5%。按现有消耗定额,大多数再生设备实际耗空气量为0.06~0.09 Nm3 空气/ Nm3煤气,是理论耗空气量的5~7.5倍,折算成再生废气的含氧量为17~18%,如此类再生废气送回焦炉煤气系统将使煤气含氧量增加1~1.5%。这使生产过程全程处于报警状态。
现在脱硫液再生空气均采用全部从设备底部一次进入的方法。在设备内气液两相并流上升,气液两相在无搅动时接触界面不易更新,又因气泡间互相接触合并而长大,使气液总接触界面面积不断下降,这会使再生反应速度逐步降低。现有设备在现用大气量时,因再生空气中的氧浓度随反应进程变化不大,虽然脱硫液内被再生物质浓度随反应进程同时逐步降低,因氧浓度高,再生转化率的变化不大。如果为控制再生废气的含氧量而降低再生空气用量,会因脱硫液内被再生物质浓度及再生空气中氧浓度随反应进程同时逐步降低,会使再生反应呈几何速度衰减,这将会影响再生效率。
大气量再生所需的设备高大,气体加压的动力消耗大,再生废气直接排入大气,即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在保证再生转化率和缩短再生时间的同时,提高再生空气中的氧气利用率以达到不外排再生废气,是现有设备应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分段进气的脱硫液循环再生槽,可提高再生反应效率,降低再生用气量,从而降低再生废气中的含氧量,达到能安全回兑入焦炉煤气系统的标准的脱硫吸收液再生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脱硫液循环再生槽,所述的再生槽为立式槽,包括以加压脱硫液为动力源的二级串联的中心射流泵、以加压空气为动力源的二次空气射流泵和槽体,中心射流泵为两级串联式结构,垂直设在槽体中心;二次空气射流泵分散设在中心射流泵周围的槽体中部;二次空气射流泵空气进口管设在槽体顶部;所述的槽体顶部中心处设有第一级中心射流泵空气吸入室,脱硫液进口设在第一级中心射流泵空气吸入室上方,脱硫液进口下端为第一级中心射流泵喷嘴,第一级中心射流泵空气吸入室侧壁设有一次空气进口,第一级中心射流泵喉管与第二级中心射流泵脱硫液吸入室相通成为第二级中心射流泵脱硫液吸入室的喷嘴;槽体内设有多层分布板;所述的二次空气射流泵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所述的二次空气射流泵为高低位交错布置。
所述的槽体侧壁上设有硫泡沫出口、再生后脱硫液出口,槽体顶部设有再生废气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为提高再生空气中氧气利用率,采用分段进气、多个射流泵引射等方法使湿式氧化法脱硫液在容器内循环再生。采用分多次供入新空气和脱硫液再循环等技术措施,每次供入新空气都会提高该点原再生用气中氧浓度,提高反应推动力;采用多组射流泵引射空气和脱硫液,使其在槽内多次循环流动,并能使射流泵周围的液体形成紊流,增大气液接触面并使气液接触界面不断更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次空气射流泵交错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292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炉水温差的温度采集模组及系统
- 下一篇:木滑粉加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