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石灰回转窑窑尾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27104.7 | 申请日: | 201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6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宋彦洪;郝广西;牛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7/22 | 分类号: | F27B7/2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米文智 |
地址: | 0563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灰 回转 窑窑尾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灰回转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回转窑是白灰生产最主要的设备,回转窑窑尾的结构为:密封筒节+筒体+连接螺栓+锚固钩+耐火料结构。如图1所示,筒体包括两部分,分别为直筒节1和锥筒节2,直筒节1和锥筒节2由同一块钢板卷制而成;密封筒节7由另一块钢板卷制而成;密封筒节7通过端板4、连接螺栓8与锥筒节2连接,其中端板4分为两块,其中一块端板与锥筒节2焊接,另一块端板与密封筒节7焊接,两块端板之间通过连接螺栓8固定连接,这样就能将密封筒节7与筒体固定连接。
窑尾筒节是回转窑筒体的主要部件,用于窑尾密封,减少窑尾漏料。生产过程中,由于回转窑窑尾的密封筒节工作在1100℃的高温环境下,密封筒节容易被氧化变形,密封筒节与筒体的连接螺栓易松动,窑尾的浇注料易脱落,从而导致窑尾使用寿命缩短。每年需要停机两到三次,来拆除窑尾的部分浇注料,焊接加固密封筒节及筒体,每两年需要更换一次新的窑尾密封筒节,并且在更换新组件期间需要停工,长时间的停工将大大影响白灰产量,降低生产效率;平均每年的修理费用约80万元,这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和企业负担,该问题也是白灰行业的共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窑尾密封筒节与筒体连接处断裂问题发生、增加窑尾使用寿命的石灰回转窑窑尾密封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石灰回转窑窑尾密封结构,包括筒体和密封筒节,筒体包括直筒节和锥筒节,密封筒节通过一块端板与锥筒节固定连接。
端板的一端通过第一筋板、第二筋板与密封筒节固定连接,其另一端通过第三筋板与锥筒节固定连接。
所述密封筒节的材质为Gr25Ni20。
所述直筒节和锥筒节为同一块钢板卷制而成;所述第一筋板、第二筋板与密封筒节之间以及第三筋板与锥筒节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均为坡口双面焊,焊条为耐热钢防裂防氧化焊条,焊缝高度不得低于15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将筒体与密封筒节之间传统的螺栓连接方式改为一体式连接结构,减少了连接处开裂问题的发生,避免窑尾浇注料脱落,减少窑尾维修次数,增加窑尾使用寿命。
(2)通过将所有对接处采用打坡口双面焊接方式进行连接,焊条采用耐热钢防裂防氧化焊条,使得焊缝光滑平整、无气孔、夹渣、裂纹、未焊透等缺陷。
(3)通过改进密封筒节的材质,提高了密封筒节的耐氧化性,从而避免了其在高温环境下的氧化变形,增加密封筒节使用寿命,降低检修费用,缩短检修时间,提高白灰的产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改进前窑尾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改进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窑尾密封结构示意图;
其中,1、直筒节,2、锥筒节,3、第一筋板,4、端板,5、第二筋板,6、第三筋板,7、密封筒节,8、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石灰回转窑窑尾密封结构,包括筒体和密封筒节7,筒体包括直筒节1和锥筒节2,密封筒节7通过一块端板4与锥筒节2固定连接。端板4的一端通过第一筋板3、第二筋板5与密封筒节7固定连接,其另一端通过第三筋板6与锥筒节2固定连接。
所述密封筒节7的材质为Gr25Ni20。
所述直筒节1和锥筒节2为同一块钢板卷制而成;所述第一筋板3、第二筋板5与密封筒节7之间以及第三筋板6与锥筒节2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均为坡口双面焊,焊条为耐热钢防裂防氧化焊条,焊缝高度不得低于15mm。
通过将筒体与密封筒节之间传统的螺栓连接方式改为一体式连接结构,减少了连接处开裂问题的发生,避免窑尾浇注料脱落,减少窑尾维修次数,增加窑尾使用寿命。
通过将所有对接处采用打坡口双面焊接方式进行连接,焊条采用耐热钢防裂防氧化焊条,使得焊缝光滑平整、无气孔、夹渣、裂纹、未焊透等缺陷。
通过改进密封筒节的材质,提高了密封筒节的耐氧化性,从而避免了其在高温环境下的氧化变形,增加密封筒节使用寿命,降低检修费用,缩短检修时间,提高白灰的产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271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