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UASB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25637.1 | 申请日: | 201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96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汪大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科林环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uasb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ASB反应器,属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UASB反应器在所有高速厌氧反应器中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废水处理设备,其处理的废水包括几乎所有以有机污染物为主的废水,如各类发酵工业、淀粉加工、制糖、造纸、制药、石油精炼及石油化工等各种来源的有机废水。UASB反应器上部设置气、固、液三相分离器,下部为污泥悬浮层区和污泥床区,废水由进水管进入反应器底部的出水管,以一定流速自下而上流动,经污泥床区与厌氧污泥接触反应,废水中的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形成的一些气体(主要为沼气)附着在污泥床区的污泥颗粒上,附着和没有附着的气体和液体及固体形成混合液流上升至三相分离器,使三者分离:液流撞击三相反应器的底部,引起附着气泡的污泥絮体脱气,气泡释放后的污泥颗粒即沉淀到污泥床区的表面,附着和没有附着的气体则被收集到反应器顶部的三相分离器的集气室,处理后的废水由设置在三相分离器上部的溢水口排出,从而完成废水的处理过程。由此可见,污泥床区的颗粒污泥是UASB反应器运行的基础。即UASB反应器高效稳定的运行取决于沉降效果好、数量丰富和活性较高的颗粒污泥的形成。具有良好沉降性的颗粒污泥不易流失,颗粒污泥的数量和活性决定了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和对水质波动的抵抗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UASB反应器启动初期或在生产排水不稳定的情况下,常导致废水与厌氧污泥不能充分混合,系统内颗粒污泥形成的速率或活性下降,从而使得UASB厌氧处理效率大大降低;同时因颗粒污泥形成的效果不好,很多微小颗粒不能很好沉降,就会随流体排出,从而达不到废水处理的设计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UASB反应器,使其在反应器启动初期或在生产排水不稳定的情况下,能够使废水中的有机物与厌氧颗粒污泥得到充分混合,并能恢复反应器中污泥活性,保证UASB反应器的正常运行。
其技术方案是:一种UASB反应器,包括由设置在分解区内的三相分离器和设置在反应区底部并与废水进水管连通的出水管组成的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的一侧设有由回流水槽、回流水管和回流水泵构成的回流系统,回流水槽与反应器的分解区连通,回流水泵通过回流水管分别与回流水槽和反应器反应区底部的出水管连通。
其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反应器的一侧增设一套由回流水槽、回流水管和回流水泵构成的回流系统,在UASB反应器启动阶段或废水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既可保证反应器内具有稳定的水源和上流速度,使废水与厌氧颗粒污泥始终充分混合,从而保证反应器的正常运行;又可快速恢复反应器中污泥的活性:对停用时间小于一个月的UASB反应器,通过回流系统的使用,在1—3天内即可恢复其处理能力,对停用时间大于一个月的UASB反应器,通过回流系统的使用,在4—7天内即可恢复其处理能力;同时,采用回流系统,还可方便控制反应器运行中污泥的“洗出”程度,便于污泥的颗粒化及控制反应器的运行。从而保证了UASB反应器进水的稳定性,弥补了UASB反应器搅拌能力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UASB反应器,包括由设置在分解区内的三相分离器和设置在反应区底部并与废水进水管14连通的出水管组成的反应器。所述反应器1的一侧设有由回流水槽、回流水管和回流水泵构成的回流系统2,回流水槽21与反应器的分解区连通,回流水泵23通过回流水管22分别与回流水槽和反应器反应区15底部的出水管16连通。
上述回流水槽21的上方设有溢水口24。
为了有效地截留颗粒污泥,增大UASB反应器对污泥的截留能力,保证反应器在采用普通厌氧污泥接种时,亦可快速达到处理负荷的设计要求,在反应器分解区内的三相分离器11与集气室反射板12之间还设有由玻璃钢板和框架构成的斜板沉淀装置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科林环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科林环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256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