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拟交通事故中创伤性脑损伤的致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219906.3 | 申请日: | 2013-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9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 发明(设计)人: | 熊坤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D1/00 | 分类号: | A61D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周维锋 |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模拟 交通事故 创伤 脑损伤 致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研究脑部创伤的实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模拟人脑在加速或减速运动中造成损伤的致伤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发展,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数量大幅增加。所述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由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多由颅脑突然受到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造成。因为脑组织灰白质密度不相同,即两者惯性也不相同,当头部受到直线加、减速超过一定的界限就会造成颅脑的剪切和变形,导致切线伤。较轻的切线伤多表现为继发性(secondary)脑损伤,即指受伤一定时间之后由于颅内的病理生理变化而引起的脑损伤,包括颅内血肿、脑水肿和脑血管闭塞,如果能够提前采用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对病人的转归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建立良好的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对加速伤或减速伤机制研究和治疗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公知的模拟加速或减速伤实验的模型如下:
1.打击负荷模型
该模型是利用橡胶锤、摆锤、打击棒等直接打击颅骨,形成闭合性脑损伤,多用于复制脑震荡模型和局灶性脑损伤模型。该模型头部皮肤和颅骨完整,与人类闭合性脑损伤情况相似。但由于动物头颅不固定,较难控制打击炉腔外力的方向,影响实验的重复性。另外,该模型无法模拟减速伤的致伤机制;
2.自由落体撞击伤模型
该模型装置由撞杆、下落击锤组成。该模型可以制造类似于创伤性颅脑损伤的脑震荡而并不出现明显的挫伤或局灶性损害。该模型的缺点是难以复制出脑损伤与外力的线性关系,且该模型易于出现二次反弹损伤。另外,该模型的可重复性差,且同样无法复制出颅脑减速性损伤。
3.自由落体减速伤模型
申请号为200810237275.1的中国专利(用于减速伤实验研究的致伤装置及制作减速伤模型的方法)公开了这种减速伤模型,该模型是将动物试验品从高处自由下落并撞击砧板,从而造成动物试验品的颅脑减速伤。该模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实验成本低,其缺点是:1、不易控制下落速度,实验精确度不佳;2、受试验品个体差异影响明显,缺乏可重复性。
针对上述模拟交通事故中创伤性脑损伤的致伤装置的不足,需研究一种精确度高,重复性好的模型,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拟交通事故中创伤性脑损伤的致伤装置,该模拟交通事故中创伤性脑损伤的致伤装置采用液压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微处理器和多种传感器的配合达到实验的精确度和重复性高的目的,以解决现有的致伤装置精确度低及缺乏重复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模拟交通事故中创伤性脑损伤的致伤装置,包括底座、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导轨和与导轨滑动配合并可沿导轨往复运动的试验箱,所述导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推动试验箱做加速运动的加速装置和推动试验箱做减速运动的减速装置,所述加速装置包括加速缸、加速推杆和用于向加速缸中通入工作介质以推动加速推杆运动的动力单元,所述加速推杆的一端插入到加速缸中并与加速缸滑动配合,加速推杆的另一端抵接在试验箱上。
进一步,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减速推杆、与减速推杆滑动配合的套筒、给予减速推杆推力的弹簧、限制减速推杆伸出位置的限位元件、调节弹簧弹力的调节螺杆和用于检测弹簧弹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减速推杆和套筒与导轨平行设置,所述弹簧设置在套筒中,弹簧的一端抵接在减速推杆上,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调节螺杆上。
进一步,所述套筒上设置有内螺纹使得套筒能够与调节螺杆螺纹配合。
进一步,所述套筒上还设置有弹簧销,沿所述减速推杆的轴向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弹簧销位置相对应的齿槽,所述弹簧销可插入到齿槽中锁定减速推杆的位置。
进一步,还包括微处理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微处理器信号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检测试验箱移动速度的速度传感器,所述速度传感器与微处理器信号连接。
进一步,所述微处理器与动力单元连接用以控制动力单元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所述工作介质为液压油,所述动力单元为液压泵。
进一步,所述试验箱内部设置有固定实验动物用的砧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99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水箱即热式净化开水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效节能可翻转式浅层沉降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