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负荷平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9386.6 | 申请日: | 2013-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75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冷旭东;邹凤林;李伟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泰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孙伟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负荷 平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供应网路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负荷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力供应网路终端,是将一母线供电分成三母线供电,为了使得负荷平衡,直接在输入电路上串设一状态转换模块,实现三相、单相、断电三种状态的变化,当负荷适当时,使用三相输出;当负荷超载时,使用单相输出;当负荷过载时,直接断电,以免影响设备的性能,这样易造成供电太单一,即供应的三母线电力只有三相或单相一种选择,当为三相状态时,三母线都能够同时满足380V用电和220V用电;但是,当为单相状态时,三母线都仅能够满足220V用电,对于重要的380V用电,却无法供应,这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特别是,当三母线都是单相用电时,整个电网只能为特定的单相,即A相或B相或C相的供电,这容易造成特定的单相的压力过大,造成负荷不平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负荷平衡装置,采用在输出每一母线上增设三相-单相-断开转换模块,这样每一母线能够单独控制,使得输出的某一母线上处于三相供电、其它路上处于单相供电、甚至断电;同时,当输出的每一母线都处于单相时,其分别为A相输出、B相输出和C相输出,这样能够使得各相相对比较平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智能负荷平衡装置,包括智能控制器、输入线路、输出第一母线、输出第二母线、输出第三母线、第一母线负荷检测模块、第二母线负荷检测模块、第三母线负荷检测模块、三相-A相-断电转换模块、三相-B相-断电转换模块和三相-C相-断电转换模块;所述三相-A相-断电转换模块串设于所述输出第一母线;所述三相-B相-断电转换模块串设于所述输出第二母线;所述三相-C相-断电转换模块串设于所述输出第三母线;所述智能控制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母线负荷检测模块、所述第二母线负荷检测模块、所述第三母线负荷检测模块、所述三相-A相-断电转换模块、所述三相-B相-断电转换模块和所述三相-C相-断电转换模块;所述第一母线负荷检测模块将检测的所述输出第一母线的电荷信号传输至所述智能控制器,由所述智能控制器控制所述三相-A相-断电转换模块的状态;所述第二母线负荷检测模块将检测的所述输出第二母线的电荷信号传输至所述智能控制器,由所述智能控制器控制所述三相-B相-断电转换模块的状态;所述第三母线负荷检测模块将检测的所述输出第三母线的电荷信号传输至所述智能控制器,由所述智能控制器控制所述三相-C相-断电转换模块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如下所述。
所述三相-A相-断电转换模块包括串连在一起的所述三相-A相转换开关和所述第一母线供电-断电转换开关。
所述三相-B相-断电转换模块包括串连在一起的所述三相-B相转换开关和所述第二母线供电-断电转换开关。
所述三相-C相-断电转换模块包括串连在一起的所述三相-C相转换开关和所述第三母线供电-断电转换开关。
所述智能负荷平衡装置包括与所述智能控制器连接的供电-断电转换总开关,所述供电-断电转换总开关串设于所述输入线路。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在输出每一母线上增设三相-单相-断开转换模块,这样每一母线都依据其上的实际负荷进行单独控制,使得输出的某一母线处于三相供电,而其它路处于单相供电,甚至断电;同时,当输出的每一母线都处于单相时,其分别为A相输出、B相输出和C相输出,这样能够使得各相相对比较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智能负荷平衡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所述智能负荷平衡装置的电路图。
图3为所述智能负荷平衡方法的对应于输出第一母线的流程图。
图4为所述智能负荷平衡方法的对应于输出第二母线的流程图。
图5为所述智能负荷平衡方法的对应于输出第三母线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泰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泰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93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