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板材矫平机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9186.0 | 申请日: | 2013-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57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赵德毅;郭新平;魏钢城;乐金林;廖传波;谢宏;叶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实热轧协力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02 | 分类号: | B21D1/02;B21D37/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周艳红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材 矫平机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板材的矫平,具体地指一种板材矫平机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板材矫平机驱动装置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单侧主电机带动行星减速机,通过联轴器将动力传向分配箱,通过分级后,分配箱将动力传递给万向传动轴,再由万向传动轴将动力传给矫平机的上、下工作辊,压下装置压下后,将板材矫平。该驱动装置在实际使用中,一方面,板材通过工作辊时,由于两边及前后的受力不均匀,一般情况下会出现打滑,导致无法将板材完全矫平,严重者出现扭断传动轴或电机背压过大的问题,致使频繁跳闸或造成过载烧损;另一方面,由于驱动力有限,不能够满足高强钢板等特殊板材的矫平要求,而高强钢板等又是当前钢铁行业发展的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板材矫平机驱动装置,能够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使待矫平的板材受力均匀,且驱动力更大,满足高强钢板等特殊板材对矫平机驱动力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材矫平机驱动装置,包括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别之处在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为对称设置的两组,用于同时驱动矫平机各工作辊的两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主电机、行星减速机、联轴器、分配箱和多根传动轴;主电机的输出轴连入行星减速机,行星减速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接入分配箱,分配箱的输出端与多根传动轴连接,用于驱动矫平机各工作辊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组动力传递机构为两套,分别用于同时驱动矫平机工作辊的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工作辊两端分别设有相同的动力传递机构,使工作辊两边受力平衡,有利于钢板的矫平,消除了打滑现象;
2)工作辊两端分别设有相同的动力传递机构,在动力传递机构规格与现有装置相同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的传动扭矩,大大提高了矫平机的驱动能力;
3)工作辊两边受力平衡,还使得轴承座受力均匀,电机背压减少,因此保护了电机、传动轴及工作辊,延长了矫平机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1—主电机,2—行星减速机,3—联轴器,4—分配箱,5—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板材矫平机驱动装置,针对15辊矫直机。它采用“同轴双驱动方式”,包括两组共四套动力传递机构,对称设置于矫平机两端,每一组动力传递机构用于同时驱动矫平机工作辊的两端。动力传递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主电机1、行星减速机2、联轴器3、分配箱4和多根传动轴5。
工作时,四台主电机1分别带动行星减速机2,行星减速机2的输出端通过齿轮式联轴器3与分配箱4连接,将动力传递给分配箱4,分配箱4的输出端与多根传动轴5连接,在工作辊两端同时施加驱动力,使传动扭矩减半,驱动力增加了一倍。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在矫平机工作辊两端分别设置了相同的动力传递机构,使工作辊两边受力平衡,从而使待矫平的板材受力均匀,且驱动力显著增大,能够满足高强钢板等特殊板材对矫平机驱动力的要求。所以,其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例如:动力传递机构不限于实施例中的主电机1、行星减速机2、联轴器3、分配箱4和多根传动轴5的形式,根据矫平机规格的不同,采用其他常规设备作为动力源或者其他种类的减速箱等传动机构也都适用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也不限于实施例中的15辊矫平机,应用于其它种类的矫平机也都能够达到使板材受力均匀并增大驱动力的效果等。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在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实热轧协力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钢实热轧协力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91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