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干喷湿纺用整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6943.9 | 申请日: | 2013-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01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赵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星(北京)特种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D5/06 | 分类号: | D01D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 |
地址: | 101318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喷湿纺用 整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丝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喷湿纺用的整流装置。
背景技术
干喷湿纺是一种纺丝方法,近年来由于被用于制造高强高模的碳纤维原丝,因此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干喷湿纺是使用计量泵使纺丝原液从喷丝板喷出,经过一段气体层(通常是空气层)后,进入凝固浴中固化成纤,上述气体层的厚度(即喷丝板的喷丝面距离凝固浴液面的距离)一般是2~50mm。纺丝原液经过气体层以后,进入凝固浴进行凝固。一般地,凝固浴液面以及凝固浴的温度、浓度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凝固丝条的性能以及最终产品的质量。例如,在高速纺丝的情况下,从凝固浴中通过的丝束的行进速度增大,伴随着丝束的行进而流动的凝固液(即伴随流)的流速也随之增大。由于该伴随流流速的增大,凝固液的液面会产生波动,甚至漩涡。这种凝固液的液面变动会导致丝束中的单丝排列的紊乱或断丝。在凝固液的液面变动显著的情况下,喷丝板的喷丝面的局部或全部易与凝固液接触,导致喷丝板浸渍,进而不能进行纺丝。因此,除了纺丝工艺至关重要以外,凝固浴液面的稳定性也是决定丝条性能的关键因素。
目前,凝固浴主要有静止浴和流下浴两种。顾名思义,静止浴就是凝固液是静止的,即使浴中的液流有流动,速度也是非常小的。一般地,在静止浴中,丝条垂直进入凝固浴后经浴内导向改变方向后从凝固浴另一侧离开,凝固液经溢流堰溢出。相对于静止浴,流下浴是让凝固液流动,并使其与刚进入凝固浴的丝条的行进方向相同。凝固液具有与行进丝条相同的流动方向,可减小二者之间的阻力,缓解丝条之间的摩擦,增大纺丝速度。由于流下浴操作环境恶劣,丝条容易在流管中发生堵塞,因此,目前已应用于工业化的是静止浴。本发明凝固浴是静止浴,下文中的凝固浴亦皆为静止浴。
控制凝固浴液面稳定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四种方法。方法一,在凝固浴槽上设置溢流堰,例如专利JP707813A提出分别在凝固浴进丝和出丝一侧设置溢流堰,且进丝一侧溢流堰的排液量与出丝一侧溢流堰的排液量的比是5:5~8:2。方法二,在凝固浴内设置整流装置,包括整流筒,如专利JP1183511A、JP11350244A、JP8113817A、JP2019508A、JP2006118087A等;整流板,如专利JP200729159A、JP7207522A等。方法三,对喷丝板组件结构进行改进,如专利JP2007162159A。方法四,是采用其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现。例如,专利JP11350245A提出在凝固浴液面上放置漂浮球,专利JP2004052129A公开了一种升状体来控制液面的稳定。
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法,都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凝固浴液面波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解决凝固浴液面波动问题的干喷湿纺用整流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干喷湿纺用整流装置,所述整流装置包括第一整流板和第二整流板;所述第一整流板水平设置且部分浸没于凝固浴液面;所述第二整流板置于凝固浴液面下,且其上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整流板上;所述整流装置设置于远离喷丝板的区域。
优选的,所述第一整流板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吸收凝固浴液面波纹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朝喷丝板的一侧倾斜。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与竖直方向的角度α为0°<α<15°。
优选的,所述第一整流板的厚度为20mm~50mm。
优选的,所述第一整流板为半环形平板,且所述半环形平板的开口朝向喷丝板的一侧;所述半环形平板的外圆弧半径为150mm~300mm,其外圆弧半径与内圆弧半径之差为50mm~200mm;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为5mm~15mm。
优选的,所述第二整流板为半筒状曲壳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整流板的母线朝喷丝板的一侧倾斜,且与竖直方向的角度β为0°<β<15°。
优选的,所述第二整流板设有若干个轴线水平的第二通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整流板下端到所述第一整流板下侧的距离为100mm~500mm。
优选的,所述整流装置的材质为不锈钢。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星(北京)特种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蓝星(北京)特种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69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