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装有油温警示系统的折弯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6244.4 | 申请日: | 2013-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1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徐正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三信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55/00 | 分类号: | B21D5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胡定华 |
地址: | 2431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有 警示 系统 折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加工领域,具体来说涉及用于金属板材成型加工的折弯机。
背景技术
液压折弯机采用液压系统作为金属板材成型的动力。液压系统中所用的液压油储存在油缸中。在工作时,液压油的温度会逐渐升高。温度对液压油的性能会有影响,例如在低温时液压油的粘度较高,而在高温时粘度降低。在油温过高的情况下,液压油粘度降低、容积效率和工作效率均下降,并且对材料的影响加大,加速橡胶的老化,精度降低,甚至液压油泄漏,造成设备损坏。因此,在现有的折弯机中,有必要监测液压油的温度并在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发出警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折弯机上装备油温警示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包括机架、工作台、滑块、液压机和液压油缸,液压机驱动滑块工作,液压油缸为液压机供应液压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油温警示系统,所述油温警示系统包括温度探测器、警示灯和警铃,它们被连接在与主机供电电路耦合的电路中,其中当温度探测器探测到第一设定温度时触发警示灯亮,当温度探测器探测到第二设定温度时触发警铃报警。第二设定温度一般是安全温度的上限,而第一设定温度是在油温达到安全温度上限之前的预警温度。所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中,油温警示系统中的第二设定温度高于第一设定温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第一设定温度为60℃,第二设定温度为65℃。由于采用在两种温度下两种信号提示,所以当警示灯亮时工作人员知道有时间将还未完成的工件处理完成,而当达到第二设定温度时,警铃响起提醒工作人员要立即关机。
本实用新型的油温警示系统中所采用的温度探测器可以采用本领域中熟知的任何探测器,只要能满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可,但是为方便起见,所述温度探测器是水银温度计,其中的水银作为导体连接在电路中,其中警示灯连接在60℃处,而警铃连接在65℃处。可以将水银温度计安装在油缸表面,其中水银温度计的探头部分伸进油缸中,温度显示部分固定于油缸表面,以便于观察。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折弯机上设置油温警示系统,可以避免折弯机在长期作业后油温过热导致的操作和安全问题。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警示系统采用了两级警示过程,各自采用了不同的信号并且随油温升高警示信号的强度也加强,起到了更好的提醒作用。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中所采用的油温警示系统结构和原理简单高效,便于维护,而且方便直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油温警示系统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在图中:1水银温度计;2警示灯;3警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做一个说明。应了解,所说明的实施方案仅仅是作为实例来说明,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作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受权利要求书限定。
如图所示,警示系统电路与工作供电电路耦合,合上开关K后,市电经过降压转换提供给警示系统电路。警示系统电路的一极连接于水银温度计1的探头处或下端,只要在低于第一和第二设定温度值的位置即可。如图所示,警示灯2和警铃3是并联在电路中,警示灯2与水银温度计1的连接点a低于警铃3与水银温度计1的连接点b。因此警示灯2可起预警作用,而警铃3是当油温到达安全温度上限时发出报警。两种信号的作用和强度不同,便于操作人员区分。当警示灯亮时让操作人员知道需要不久停机了,因此要尽快将正在加工的工件完成而停机,以免突然停机造成正加工的工件报废或损害,或者知道需要采取降温措施以防油温过高。而当操作人员听到警铃大作时,则知道必需要停机,否则会造成安全风险。一般来说,由于有前面的警示灯预警,所以操作人员一般不会惊慌失措。连接点a和b处的温度可以分别是60℃和65℃。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三信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三信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62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