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油加热空心桨叶承压反应釜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3334.8 | 申请日: | 201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74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卢风林;张云波;姜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元基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3/04 | 分类号: | B01J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2666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加热 空心 桨叶 反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卧式反应釜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卧式油加热空心桨叶承压反应釜。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反应釜多是垂直搅拌的立式反应釜,搅拌器有锚式、框式、桨式、涡轮式、推进式等,这些结构形式不适用于大直径、低转速以及反应物料较粘稠的情况。釜内物料的上下搅拌效果差,温差大,均匀性差,即便是安装导流筒也没有多少改善效果。当料浆达到一定浓度时,釜内物料会严重粘壁,影响传热。另外,立式反应釜的搅拌轴转速一般在100~400转/分,增加了密封的难度,密封套易损坏。目前,少数卧式反应釜的搅拌装置采用水平搅拌桨、水平搅拌耙以及设置多个垂直搅拌器的方式,同样不适宜用于粘稠物料的场合。
反应釜的加热方式主要三种:蒸汽加热、电加热、导热油加热。其中,电加热运行成本太高,很少被采用。蒸汽加热需配备高压蒸汽锅炉,设备成本高,锅炉和反应釜都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安全性差,运行费用高。实践中,蒸汽加热釜内温度一般不超过180℃,压力不超过1Mpa,只适用于低压反应釜。导热油加热方式热效率高(比蒸汽加热高25~40%),最高工作温度可达到350℃,运行成本低,加热系统常压操作安全性高,节能(比蒸汽加热节约25~30%的燃煤费用),对设备和管线无腐蚀。随着导热油使用技术的提高,导热油加热系统原来的泄露等安全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导热油加热主要采用的结构形式是夹套和内置盘管。夹套加热的加热面受容器壁面限制,传热系数不高;如果釜内物料搅拌不均,则夹套的传热效果就会受较大影响。当反应釜工作温度较高时,单纯采用夹套加热的方式会导致传热面不足。使用内置盘管加热的反应釜直径受到限制,机械搅拌受到限制,同时釜体内壁易结垢难清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卧式油加热空心桨叶承压反应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卧式反应釜使用导热油加热粘稠物料时加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卧式油加热空心桨叶承压反应釜,包括水平放置的反应釜筒体,所述反应釜筒体的中心设有水平放置的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固定有若干搅拌桨叶;所述反应釜筒体的上半部固定有位于其外表面上的上夹套,所述反应釜筒体与所述上夹套之间形成上腔体;所述反应釜筒体的下半部固定有位于其内表面上的下筒体,所述反应釜筒体位于所述下筒体以上的部分为上筒体,所述反应釜筒体位于所述下筒体以下的部分为下夹套,所述下筒体与所述下夹套之间形成下腔体;所述下夹套上开有与所述下腔体相连通的进油口,所述反应釜筒体上开有连通所述上腔体与所述下腔体的腔体开孔,所述上夹套上开有与所述上腔体相连通的出油口;所述搅拌轴为空心轴,其一端为进油端,另一端为出油端;所述搅拌桨叶为空心桨叶,所述空心轴与所述空心桨叶之间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空心轴内固定有中心隔板,所述中心隔板将所述空心轴的内腔分为热油腔、冷油腔,所述热油腔与所述进油端连通;相邻两个所述的空心桨叶之间以所述中心隔板为中心对称设置,每个所述的空心桨叶上均开有与所述热油腔相连通的进油孔、与所述冷油腔相连通的出油孔;在所述空心轴内设有若干半圆挡板,相邻两个所述的半圆挡板以所述中心隔板为中心对称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空心桨叶呈楔形,所述空心桨叶的末端固定有螺旋刮板。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空心桨叶内设有多个起导流作用的弧形导流板,还设有多根起支撑作用的支撑管。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腔体内设有与其适配的多个夹套隔板,多个所述的夹套隔板将所述上腔体分为多个独立的油室,所述油室与所述进油口一一对应,所述油室与所述出油口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的油室内均开有所述的腔体开孔。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腔体内设有多个与其适配的圆弧筋板,所述圆弧筋板上开有若干开孔;相邻两个所述圆弧筋板之间的间距为20~50cm。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应釜筒体的端部固定有外压椭圆封头,所述反应釜筒体端部的平盖上固定有端盖筒体,所述外压椭圆封头固定于所述端盖筒体内,所述平盖上还固定有穿过所述外压椭圆封头的密封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元基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元基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33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指纹开关柜
- 下一篇:汽车前围隔声测试的辅助网格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