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滤带加固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6848.0 | 申请日: | 2013-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90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邓迁;李保生;李正强;陈丽娟;黄小濆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福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34 | 分类号: | G01N1/34;G01N15/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固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大气颗粒物浓度测量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基于β射线法测量PM浓度装置的滤带加固机构。
背景技术
大气颗粒物是分散在大气中固态或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粒径为0.01μm~100μm的大气颗粒物,统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而PM10和PM2.5分别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和2.5μm的大气颗粒物。PM10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则称为之可进入胸部的颗粒物;PM2.5能够进入人体肺泡,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是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其中基于β射线法测量PM浓度是目前我国测量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监测手段之一,其主要结构通常包括颗粒物采样机构、滤带加固机构、β射线放射机构以及β射线接收测量机构;具体可部分参考图1所示,颗粒物采样机构包括大气采样器a和气泵b,气泵b通过管路与大气采样器a的出气口相连通;β射线放射机构包括β射线源c;滤带加固机构包括滤带,滤带加固机构还包括用于承托滤带并使滤带在大气采样器a出气口和β射线源c放射出口之间往复移动的第一滤带轮和第二滤带轮;在实际使用时,通过颗粒物采样机构将一定流量的大气作为试样气体连续地吸入采样管或大气导入管内,这样,位于大气采样器a的出气口处的滤带开始被动的连续地捕集前述被吸取试样气体中的PM,再经过滤带本身的位移动作,其所捕集的PM用β射线源(通常为C14放射源)照射β射线,由于C14放射源放射出的β射线照射到PM上时,β射线会被PM吸收从而导致β射线强度衰减,衰减后的β射线强度与PM相对密度呈对应关系,因此当C14放射源放射出的β射线能量恒定时,利用检测器检测透过PM的β射线强度,最终实现用β射线吸收方式测定捕集到的PM 的浓度。
但是上述传统的基于β射线吸收法的可吸入颗粒物测量装置由于其结构的简化性和高自动性,因此使用固然较为广泛,但是其存在的缺陷也不容小视,其中主要的一点在于,由于滤带本身材质局限,其纸型抗拉伸能力差而强度低,在提取采集过程中常或因滤带轮转动过快,或因工作时的误碰撞而出现滤带边缘破碎和破损乃至整张滤带的扯裂现象,从而给技术人员带来极大工作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带加固机构,可实现对于滤带的扶持加固目的,避免因外部不利因素而导致的滤带带面损伤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滤带加固机构,包括滤带以及承托滤带并使其在大气采样器出气口和β射线放射源放射出口之间往复移动的滤带轮,所述滤带加固机构还包括加固单元,所述加固单元为可弯曲式结构且其弯曲方向与滤带弯曲方向同向设置,加固单元布置于滤带纸体两侧的至少一边侧处且其至少与滤带纸体的工作段间形成贴附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加固单元的设置,从而实现了对于滤带上的至少其工作段的扶持加固目的,依靠加固单元的自身抗拉伸性能来增加滤带本身的结构强度,进而起到避免因外部不利因素,如技术人员或外部物体误碰或滤带轮拉力过大而导致的滤带带面损伤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固单元与滤带纸体配合关系剖面图;
图3为长条板状加固单元与滤带纸体配合关系剖面图;
图4为丝线状加固单元与滤带纸体间的配合关系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滤带加固机构,包括滤带10以及承托滤带10并使其在大气采样器a出气口和β射线放射源c放射出口之间往复移动的滤带轮20,所述滤带加固机构还包括加固单元30,所述加固单元30为可弯曲式结构且其弯曲方向与滤带10弯曲方向同向设置,加固单元30布置于滤带10纸体两侧的至少一边侧处且其至少与滤带10纸体的工作段间形成贴附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福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福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68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