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L型法兰塔筒吊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5955.1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7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夏德喜;王海龙;李英昌;郭瑞峰;胡雪松;常慧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0 | 分类号: | B66C1/10;F03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遆俊臣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法兰 塔筒吊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L型法兰塔筒吊具。
背景技术
目前的L型法兰塔筒吊具是根据塔筒法兰中法兰孔的孔径大小及孔的中心位置配做的,每套塔筒的塔筒法兰对应一套吊具,为此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因为风场的风机类型不同,塔筒也不同,且同一塔筒中不同部位的法兰也不尽相同,目前吊装一套塔筒,其吊具数量达到14-18个,数量如此多,增加了运输、吊装时吊具的选取及安装等工作量。塔筒吊具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严重增加了吊具的数量和成本;2、在设计、生产加工等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致使一些塔筒吊具上底板的开孔不能与塔筒法兰孔很好的配合,安装吊具时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两孔的不完全的配合也加大了螺栓应力,增加了危险系数;3、塔筒中不同部位的塔筒法兰不一致,由于塔筒吊具的单一和局限性,在使用时,如果有一塔筒吊具丢失或损坏,不能用其他的塔筒吊具替换。
由此可见,目前风电场使用的塔筒吊具在结构、使用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亟待进一步改进,因此如何创设一种可减少使用数量、降低成本、使用方便、安全的L型法兰塔筒吊具,实属当前研发的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L型法兰塔筒吊具,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可减少吊具的使用数量,并具有降低成本、使用方便、安全的优点,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L型法兰塔筒吊具,包括底板、吊板、套筒以及螺栓,其中,所述吊板和底板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上位于吊板两侧的位置上设有孔;所述套筒设有轴向通孔,下部套入底板的孔内,上部与底板上表面相抵;所述螺栓穿过所述套筒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孔的孔径不小于塔筒法兰的最大开孔。
所述底板的孔为长圆孔。
所述套筒的通孔外径与底板的孔的最小径相当,内径与塔筒法兰的开孔相当。
所述螺栓与套筒之间还设有垫圈。
所述底板和吊板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吊板还通过吊环连接有吊带。
采用以上设计后,本实用新型一种L型法兰塔筒吊具,在应用于大型风场风力发电机组的L型法兰塔筒的吊装过程中,具有使用数量少、成本低、使用方便、安全的优点。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L型法兰塔筒吊具吊装法兰塔筒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Ⅰ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L型法兰塔筒吊具各个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套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L型法兰塔筒吊具,该吊具1包括底板11、吊板12、套筒15以及与套筒相配套的螺栓13,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吊环4和吊带5。
其中,吊板12与底板中部焊接固定,底板11上位于吊板两侧的位置设置有孔17,套筒15设有轴向通孔,下部套入底板11的孔内,上部与底板上表面相抵。螺栓13穿过套筒的通孔15与所要吊装的法兰塔筒连接,在螺栓13与套筒15之间设有垫圈14。吊板12通过吊环4连接吊带5。此外,吊板12和底板11还可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底板孔的孔径不小于塔筒法兰的最大开孔,底板的孔设置为长圆孔。
请配合参阅图3、图4所示,套筒外径152与底板11上开的长圆孔17的最小径相当,套筒15恰好可在长圆孔17内做径向移动;套筒内径151与塔筒不同部位的法兰开孔相当。根据套筒15内径的不同,将套筒15设置为不同规格,以便于安装相应配套规格的螺栓13。套筒15可根据吊装法兰的情况在底板11上开设的长圆孔17内移动,使得套筒15与法兰开孔的对心功能很好,有效解决了吊具与法兰孔的配合问题。同时套筒的可替换性强,只要根据塔筒法兰孔的尺寸情况替换不同规格的套筒15即可,实现了“一对多”的应用理念,只要配做几个相应的套筒15即可,吊具使用数量大幅减少(6个吊具),大大降低了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59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