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架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94689.7 | 申请日: | 2013-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8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雷紫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紫莲 |
主分类号: | B62B1/00 | 分类号: | B62B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23309***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架 横梁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拉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架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车架一般是和车轮组合使用,其可以用于拖物料之类的东西,能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在农村,特别是在江南一带,由于多是山地和丘陵为主,其去山间或田地的路多为较陡的小路,在农村,一般多会用手拉式二轮的手拉车作为托物料的工具,而现有的手拉式二轮车的车架的横梁和纵梁的连接方式多是采用紧固螺钉进行固连连接的,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使用要求,但是,当车架上的横梁或纵梁被损坏时,这时拆卸相对就比较困难,另外,这样制造成本就会比较高,不可拆卸,资源浪费严重,其次,整个车架的结构强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合理,可拆卸且连接强度高的车架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车架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包括横梁和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梁上开有连接孔,在横梁上设有能插于所述的连接孔内且端部延伸至纵梁外的榫头,在榫头上设有能将所述的纵梁横向固定的定位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强度高,设计更合理,可拆卸,合理的利用了资源,符合当前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
在上述的车架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定位体,在榫头上开有开口呈开放式的通槽,所述的定位体嵌于所述的通槽内,所述的榫头与横梁之间形成阻挡面,所述的纵梁固定在所述的阻挡面和定位体之间。
在上述的车架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通槽呈外端小内端大的燕尾槽状,所述的定位体呈燕尾体状。
在上述的车架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横梁和纵梁均由高强度木材制成。
在上述的车架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定位体由高强度木材制成。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车架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的优点在于:设计更合理,操作简单方便,连接强度高,而且可拆卸,合理的利用了资源,符合当前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中,横梁1、榫头11、纵梁2、连接孔21、定位体31、通槽32、阻挡面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车架横梁与纵梁的连接结构包括横梁1和纵梁2,这里的横梁1和纵梁2均由高强度木材制成,在纵梁2上开有连接孔21,在横梁1上设有能插于所述的连接孔21内且端部延伸至纵梁2外的榫头11,在榫头11上设有能将所述的纵梁2横向固定的定位结构。显然,本实施例连接强度高,设计更合理,可拆卸,合理的利用了资源,符合当前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能满足使用要求,易于推广应用。
具体地说,本实施例的定位结构包括定位体31,在榫头11上开有开口呈开放式的通槽32,所述的定位体31嵌于所述的通槽32内,所述的榫头11与横梁1之间形成阻挡面33,所述的纵梁2固定在所述的阻挡面33和定位体31之间。另外,作为一种优化方案,这里的通槽32呈外端小内端大的燕尾槽状,所述的定位体31呈燕尾体状。进一步的,所述的定位体31由高强度木材制成。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横梁1、榫头11、纵梁2、连接孔21、定位体31、通槽32、阻挡面3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紫莲,未经雷紫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46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用于手拉二轮车的刹车锤连接体
- 下一篇:抗干扰车辆和移动式环境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