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三相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93548.3 | 申请日: | 2013-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33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寿庆;苏兵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川世纪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17/022;B01D17/0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2 | 代理人: | 李梦福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西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三相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天然气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三相分离器。
背景技术
在石油、天然气、石化、化工、煤化工、电力各个领域及生产、生活中,涉及装置、管道净气前的进气要求,都对气体的洁净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参数指标,需要对气体进行过滤净化,从而达到生产、生活中所需的质量要求,目前市场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分离器,有的是单级过滤分离,只能过滤固体杂质或液体杂质,过滤分离的效果欠佳;为了达到较好的分离净化效果,有时需要多个组合使用,导致设备占地面积大,后期维护点及安全隐患多;有的虽然是多级分离但是对于含杂气体中的固、液杂质的分离的效果不理想,同时这种多级过滤分离器在对洁净度较好的气体进行过滤分离时,仍然是通过多台设备的多级过滤分离来进行处理,极大的浪费了成本资源和社会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多级管道净气装置占地面积大,维护不方便及过滤分离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组合式三相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三相分离器,包括开有进、出气口的壳体,壳体底部开有排水口,壳体内部的旋流组件与进气口连接,固定在壳体内壁的气液分离器位于旋流组件与出气口之间,壳体内壁底部固定油水分离器,油水分离器与出气口之间固定有溢流板,溢流板将壳体底部分隔为储油室和储水室。其优点是:介质通过进气口进入旋流组件,通过旋流组件将介质中含有固体杂质或蜡烃类或沥青质分离,并通过离心分离较重的液体,同时防止介质有起泡沫的倾向。旋流组件采用耐磨耐腐蚀材料。采用此种结构,在保证分离效率与允许的压降范围前提下,单管气量75~120 %间波动时,效率变化较小。排尘结构合理,不会发生磨损、堵塞等问题。抗返混夹带与窜流返混能力强。组合多管与单管性能差别小。分离效率高,5μm以上固体颗粒、10μm以上液滴可基本除净。液滴沉降到壳体底部后,液体继续流向下游,经过油水分离器,利用油、水密度的差异脱除水中油滴,使油滴浮升分离。
通过油水分离器后的液体进入沉降分层段,在设备下游底部进行最终的油水分层,沉降分层段设有阻液涌动挡板用于阻止设备内液体有太大的涌动,利于油水的分层,分层后的油水原油在上部,水在下部,随着聚结液体的不断增加,液位逐渐升高,当油液位越过溢流板后,进入储油室中。
原油翻过溢流板进入油室,通过观察液位变送器、界面计等仪表,控制出油和排水。
所述的组合式三相分离器,油水分离器由多层孔径逐渐增大的不锈钢网片组成。其优点是:油水分离器是由化学处理的不锈钢网片组成,采用聚酰胺薄膜作为基底,蒸镀上纳米金层,利用烷基硫醇和金反应,生成单分子层的特性对其表面进行改性。烷基具有疏水性和亲油性。由于油滴粒径越大,则脱油率越高。小油粒悬浮于水中,在压力作用下依次通过油水分离器,油水分离器孔径逐渐增大。在流动过程中小油粒在油水分离器的极性捕捉角作用下逐渐聚结为大的油珠,直到在重力作用下,脱落上浮至储油室中。所述结构把极细小的油粒合并成大的油滴,使油从水中充分脱离。
所述的组合式三相分离器,储水室与储油室内分别固定有液位变送器。其优点是:随着聚结液体的不断增加,液位逐渐升高,当液位超过限定液位后,液位报警器会报警,排水口端的阀门会自动打开排液,当液位低于气液分离器底部时,液位报警器报警。
所述的组合式三相分离器,储油室底部开有出油口。其优点是:当储油室内液位高于溢油板时,通过出油口排除。
所述的组合式三相分离器,密闭液高度浸没气液分离器下部。其优点是:防止气液分离器两侧气体混合,造成气体短路。
所述的组合式三相分离器,旋流组件位置对应的壳体底部开有排沙口。其优点是:旋流组件中过滤分离的沙子将沉积到壳体底部,通过排沙口排出。
所述的组合式三相分离器,壳体内固定有与出气口连接的捕集器。其优点是:出气口处设有出口捕集器,捕集器的作用是当带有雾沫的气体以一定速度上升通过捕集器时,由于雾沫上升的惯性作用,雾沫与捕集器细丝相碰撞而被附着在细丝表面上。细丝表面上雾沫的扩散、雾沫的重力沉降,使雾沫形成较大的液滴沿着细丝流至两根丝的交接点。细丝的可润湿性、液体的表面张力及细丝的毛细管作用,使得液滴越来越大,直到聚集的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气体的上升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液滴就从细丝上分离下落。设备内部具有较大的处理空间,使介质在设备内部充分的停留,得到最佳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川世纪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川世纪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35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便于布线的电视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