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腔室上开小孔注砼软模成型支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85485.7 | 申请日: | 2013-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28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福;杜世俊;徐霞;方克舟;王军;袁中利;张明明;徐优斌;涂刚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腔室上开 小孔 注砼软模 成型 支柱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具体的说是一种地下腔室上开小孔注砼软模成型支柱。
二、背景技术:
因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地表下常有各种不同大小,形态各异的腔室,特别是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更是在人口密集居住区,挖掘修筑了大量不同档次和规模的地下防空设施,伴随岁月流逝和时代变迁,这些腔室也在不断老化和崩塌,常对上层地面的完整,地面的建筑物和设施造成影响甚至危险,在改变地面的用途时,更为施工造成诸多障碍和麻烦。现有技术对不消除地下腔室,只加强支撑能力所采取的常用措施是:1、设置预制支柱;2、垒砌支柱;3、垒砌腔室注砼造柱等方式加强上土层的支撑能力。这些方式都存在使用寿命、牢固度、注砼充盈度等效果问题,及修筑材料和工具进入腔室,实施施工的难度的成本等问题。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和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较少改变地下腔室和上土层结构,实施方便快捷、效果可靠、操作安全、成本低廉的地下腔室上开小孔注砼软模成型支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地下腔室上开小孔注砼软模成型支柱,其包括上土层、腔室、下土层、注砼孔、软模板、密封箍、加强箍、支撑杆、固定扣和支柱腔,其特征是在需设置支柱的腔室上土层钻挖通达地面与腔室的注砼孔,以腔室顶板的注砼孔为中心,设置由织物或革类作为软模板制作成型的筒形支柱腔,软模板上沿紧贴腔室顶板,下沿紧贴腔室地面设置密封箍,中部设置加强箍,上下密封箍之间设置可伸缩的由固定扣锁定的支撑杆固定支撑。
在所述的支柱腔内设置钢筋,加强支柱强度,提高支撑力和寿命。
所述的支撑杆设置于密封箍及加强箍的内侧,形成纵横双向加强软模板的成型能力。
所述的支柱腔上方正对墙体或构筑时,斜向钻挖注砼孔。
在所述的软模板上设置可闭合的纵向接口,待砼体定型后整片或分片剥离,可使软模板反复多次使用降低成本,又可通过增减使用片数变换所构支柱的规模。
所述的密封箍与加强箍上设置可开启的扣锁,方便组装与拆除,便于多次使用。
因而,本实用新型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四、附图说明:
图1为地下腔室上开小孔注砼软模成型支柱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上土层 2、腔室 3、下土层 4、注砼孔 5、软模板 6、密封箍 7、加强箍 8、支撑杆 9、固定扣 10、支柱腔。
五、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地下腔室上开小孔注砼软模成型支柱作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在需构筑支柱的地下腔室2上方,钻挖穿透上土层1到腔室2的注砼孔4,以注砼孔4为中心,安置用织物或革类制作的筒型软模板5,上部紧贴腔室2顶板,下部紧贴腔室2地面的下土层3设置密封箍6,中间设置若干道加强箍7,上下两道密封箍6用可伸缩的支撑杆8顶紧后,用固定扣9固定,安装完成后检查测定位置与牢固度后由注砼孔4向支柱腔10内注砼形成支柱。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854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调管理装置、空调管理方法、以及程序
- 下一篇:远程控制装置以及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