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捣固焦炉炉顶导烟水封槽供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7485.4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43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何刚;汪洋;何腾蛟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25/20 | 分类号: | C10B25/20;C10B3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617067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焦炉 炉顶 烟水 供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捣固焦炉炉顶导烟水封槽供水装置。
背景技术
捣固车装煤时,从机侧敞开的炉门逸散出大量的黄烟,造成环境污染。采用双U形管导烟车装煤,烟气经U形管导入相邻炭化室后再导入集气管,其操作简单、维护方便,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化学产品的回收。其导烟原理是通过开启高压氨水产生吸力,将装煤时产生的部分烟尘通过本孔上升管吸入集气管;另一部分烟尘通过U形管与炉顶带水封盖的导烟孔连接导入相邻(n-1)和(n+2)炭化室,最后导入集气管。其特点主要有高温炭化室机侧炉门装煤密闭装置、装于炉顶顶部的导烟车、桥管内的高压氨水抽吸装置及连接高温炭化室顶部排烟口与集气管的桥管。以及高温炭化室炉顶的水封式密闭导烟孔,导烟车上设置两个升降式导烟筒,两个升降式导烟筒并由导烟管连通;升降式导烟筒与水封式密闭导烟孔无泄漏对接,可以有效阻挡气体外泄。而炭化室机侧炉门装煤密闭装置在煤饼装入炭化室时将周围的间隙完全密闭,有效避免了烟尘气外逸。具有保护环境、设备简单、投资省、生产成本低等优点。现有技术中,一般并排设置多个水封式密闭导烟孔,各个水封式密闭导烟孔设置有水封盖,水封盖位于水封槽内,水封槽上开有入水口,通过入水口直接向水封槽内进水。由于没有任何控制流量的装置存在,导致导烟孔水封用水投用之后存在很多问题:1水封槽内经常充满水,导致过多的水会由水封槽内流出,存在资源浪费现象。2、漏水会滴入炉顶砖缝中,对炉顶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捣固焦炉炉顶导烟水封槽供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捣固焦炉炉顶导烟水封槽供水装置,包括设置在炉顶的带水封盖的水封式密闭导烟孔,所述水封盖位于水封槽内,水封槽的槽壁上开有入水口,还包括送水支管,所述送水支管上设置有支管控制阀,送水支管的一端通过入水口与水封槽的内腔连通,送水支管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水封槽外侧的送水总管连通,所述送水总管与水源相连。
进一步的是:所述水封槽的槽壁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控制系统与送水支管上的支管控制阀相连。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控制系统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支管控制阀可对各个水封槽内的水量进行单独控制,从而可实时动态的对水量进行调整,从而有利于防止水封槽内水过量而溢出,进而有利于节约用水。同时,也有利于防止炉顶被积水浸泡影响其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捣固焦炉炉顶导烟水封槽供水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支管控制阀1,送水支管2,送水总管3,入水口4,水封盖5,水封槽6,液位传感器7,控制系统8,报警器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捣固焦炉炉顶导烟水封槽供水装置,包括设置在炉顶的带水封盖5的水封式密闭导烟孔,所述水封盖5位于水封槽6内,水封槽6的槽壁上开有入水口4,还包括送水支管2,所述送水支管2上设置有支管控制阀1,送水支管的一端通过入水口4与水封槽的内腔连通,送水支管2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水封槽外侧的送水总管3连通,所述送水总管3与水源相连。使用时,通过各个送水支管2和支管控制阀1可分别对每个水封槽6内的水量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从而可有效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在上述基础上,为了实现自动化控制,降低劳动强度,使水封槽内的水量调整更加及时,所述水封槽6的槽壁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7,所述液位传感器7与控制系统8相连,所述控制系统8与送水支管上的支管控制阀1相连。液位传感器7可将对应的水封槽内的水位转换成电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处理程序来对相应的支管控制阀1进行调整,从而可实现动态及时的对各个支管控制阀1进行自动控制。
进一步的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某个支管控制阀1调整出现偏差,引起某个水封槽内的水位异常。为了及时发现上述情况,可在上述基础上设置报警器9,所述报警器9与控制系统8相连。当水位异常后,报警器9会及时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74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NG生产中未达标气体的回收利用系统
- 下一篇:商品外包装文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