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发动机的垫片及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7263.2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8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兆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4 | 分类号: | F01N13/14;F02F1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鹏松;严志军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发动机 垫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发动机的垫片及具有该垫片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发动机性能的要求,例如首先需要降低发动机自身的重量。为达到降低发动机自身的重量的目标,可以通过降低排气系统的重量而部分地实现。例如,可以减少排气歧管密封螺栓数量和采用不锈钢排气歧管而降低重量,然而这提高了对排气歧管垫片的密封要求。排气歧管垫片一般采用不锈钢作为基础材料,为满足密封燃烧产生的废气的要求,可以在垫片上冲压成型密封筋。为了保证缸盖和排气歧管都具有足够的密封压力,采用两层密封垫。
另外,以往汽油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垫片一般只有密封燃烧废气的功能,随着对汽油机的集成度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汽油机的热负荷也越来越大,因此对增压汽油机的隔热要求提高,需要在排气歧管上另外布置单独的隔热罩。例如,提供三层结构的排气歧管的隔热罩,其中上下层为镀铝钢板,中间层为隔热材料。
然而,上述垫片的结构较复杂,而且,垫片和隔热罩之间定位要求较高,隔热罩容易在高温辐射中变形。
因此,有必要提供改进的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垫片在发动机中既能提供密封又能阻挡热量传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用于发动机的垫片,其包括:
两个外层板,每个所述外层板设置多个通孔,环绕每个所述通孔设置凸筋;及
中间层,其介于所述两个外层板之间,从所述中间层延伸出隔热罩,所述隔热罩延伸到所述两个外层板外。
在前述的垫片中,可选地,所述外层板包括接触所述中间层的第一侧面及相对的第二侧面,所述凸筋向从所述第一侧面指向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偏移,并且所述凸筋悬伸于所述通孔的边缘。
在前述的垫片中,可选地,所述两个外层板中的一个外层板的每个所述通孔通过所述中间层连通到另一个外层板的通孔。
在前述的垫片中,可选地,所述垫片还包括铆钉,所述铆钉将所述两个外层板与所述中间层固定。
在前述的垫片中,可选地,所述铆钉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通孔之间。
在前述的垫片中,可选地,所述中间层的热传导系数小于所述外层板的热传导系数,所述隔热罩在靠近每个所述通孔的位置从所述中间层延伸出。
在前述的垫片中,可选地,所述外层板的第二侧面涂覆润滑层,每个所述隔热罩均从所述外层板的边缘向所述外层板的同一侧弯折。
在前述的垫片中,可选地,所述润滑层为高温增摩润滑材料。
在前述的垫片中,可选地,所述外层板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中间层的弹性模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发动机的垫片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并且,在保持排气垫片密封的同时能够阻挡排气系统热量传导到其他零部件,提升发动机的集成性,降低发动机的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发动机,其包括气缸、排气歧管及前述的垫片,其中,所述气缸包括多个缸体,所述排气歧管包括多个支管,所述垫片夹于所述气缸与所述排气歧管之间,每一个所述缸体通过所述通孔连通一个所述支管,所述凸筋严密地接触所述排气歧管而将所述通孔与外界密封地隔绝。
根据本实用新型,用于发动机的垫片集成了单层的隔热罩,隔热罩隔热部分悬空,不需要螺栓拧紧,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和低廉的成本,整体上还降低了发动机成本。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附图仅仅意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同样的参考附图标记始终指代视图中同样的元件。其中: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发动机的垫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图1所示垫片的正面示意视图;及
图3显示沿图2所示A-A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确切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主题,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72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缸柴油机油量校正机构
- 下一篇:柴油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升温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