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包膜抛光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6910.8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02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长文;王润;向华勇;杨后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84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膜 抛光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对颗粒物质进行包膜抛光的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生产肥料颗粒(如生态肥颗粒)的具有节能、连续、大规模包膜抛光的包膜抛光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针对非金属,特别是硬度相对偏低的颗粒进行抛光的设备不多,能连续进行抛光的只有大米抛光机,此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大米表面加上一定的水分,在辊筒的作用下对大米表面进行研磨去除大米表面的凸点,使大米表面光滑平整,此方式不能达到肥料颗粒表面抛光的目的。
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圆盘造粒机也可对肥料颗粒进行抛光,其具体做法是:每次用适量的物料颗粒在造粒机内长时间的运动,通过相互的摩擦来达到抛光的目的。此设备虽然能达到抛光的效果,但由于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低,且劳动强度相应较大,致命的弱点是不能连续作业,对生产有制约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达到大规模、连续、节能的包膜、抛光生产,不破坏肥料颗粒特殊的结构并达到包膜抛光的目的,同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的包膜抛光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包膜抛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膜区和抛光区;所述的包膜区包括进料口、出料口和位于所述进料口与所述出料口之间的混合器和包膜器。
进一步,所述的混合器开口向心设置,纵截面呈长方形,并且与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包膜器相通;混合器使物料在此充分混合,使包膜剂和物料颗粒充分接触,物料颗粒表面均匀布满包膜剂。
进一步,所述包膜器纵截面呈长方形,在包膜器环形外有外包膜体上不规则布置有扬料板;所述扬料板向心设置,焊接在所述的外包膜体上;所述的扬料板末端呈30-60度夹角,所述包膜器与所述的混合器和所述出料口相通。扬料板使得物料颗粒被提升并从高处落下,通过颗粒之间的碰撞既能使多余的包裹材料从颗粒表面掉落,从而保证包裹材料的均匀包裹,降低包裹材料用量;又能在相互的碰撞中使包裹材料更紧密的包裹。
进一步,所述的抛光区包括若干个单体抛光器。
进一步,所述单体抛光器包括环形外抛光体,所述的环形外抛光体具有进料口、出料口和位于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之间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开口向心设置,其内侧壁面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圆形,纵截面呈弧形,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相通。
所述包膜器与所述的混合器和所述出料口相通。物料从所述混合器进料口进入后,在所述混合器内混合后由所述出料口进入所述包膜区,在所述包膜区内充分包膜后从所述出料口进入所述抛光区。
进一步,还包括被所述的环形凹槽环绕的环形内抛光体,所述的环形内抛光体的内环面形成环形槽,所述的环形内抛光体的侧壁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圆形、纵截面呈弧形;临近所述进料口的所述侧壁与所述内侧壁面的距离大于临近所述出料口的所述侧壁与所述内侧壁面的距离。防止加大物料后物料不按设定的工艺路线前进而直接穿过抛光器从出料口排出,这样的设计不仅加大抛光摩擦面积,还能增大抛光器容量,提高抛光效率,并减少设备其他尺寸。临近所述进料口的所述侧壁与所述内侧壁面的距离大于临近所述出料口的所述侧壁与所述内侧壁面的距离。这样的设计能保证物料从所述的进料口进入所述环形凹槽后有足够的时间在所述环形凹槽里进行抛光,然后从所述的出料口排出。
进一步,所述环形外抛光体和环形内抛光体之间还设置了分别与所述环形外抛光体与所述环形内抛光体固定连接的搅动器,所述搅动器具有第一搅动面和第二搅动面成矩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搅动面和所述第二搅动面形成V形槽;所述V形槽的所述第一搅动面和第二搅动面的一端与所述的环形凹槽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环形内抛光体的所述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的搅动器既能起到搅动的作用,又能起到支撑、连接内抛光体的作用,降低抛光器的复杂程度也降低了制作成本,降低设备重量,从而提高效率。设置搅动器的更重要原因是物料在与环形凹槽摩擦接触时,光洁度参差不一,容易与环形凹槽只发生滑动摩擦,通过设置搅动器后,物料既能发生与环形凹槽的滑动摩擦又能发生彼此间的滚动摩擦,使抛光的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双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69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火型绝缘胶带
- 下一篇: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协同类芬顿生物膜反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