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定床褐煤干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6864.1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6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聂红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聂红军 |
主分类号: | F26B9/06 | 分类号: | F26B9/06;F26B2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122000 辽宁省朝***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床 褐煤 干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床褐煤干燥器,用于褐煤干燥。
背景技术
褐煤是一种高水分、高灰分、高挥发分、低热值、低灰熔点、污染重且利用率相对较低的资源,褐煤含水30%-50%,造成褐煤燃烧烟气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直接燃烧未提质的褐煤原煤,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加电厂和煤化工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的成本;同时,较高的含水量导致褐煤运输费用增加。
褐煤含水分为外在水、毛细水、吸附水和结晶水,在102℃-110℃条件下,可以脱除褐煤的外在水、毛细水以及部分吸附水,褐煤热值提高约40%以上,这个过程为干燥过程,对于褐煤来说,干燥是一切利用的基础。
褐煤蒸发干燥方法有热烟气直接干燥和蒸汽干燥。
所述的热烟气直接干燥方法是采用燃煤烟气直接接触干燥,其采用的干燥设备有链板式、移动床式、转筒式干燥机。其缺点为单机处理量小、占地面积大、投资高、排放大、污染大,温度控制难,因高挥发分易挥发可燃气体,易自燃爆炸出现事故;燃煤烟气间接干燥的设备体积大、磨损严重、热效率极低而少有采用。
所述的蒸汽干燥包括回转管式干燥技术和蒸汽流化床干燥技术,回转管式和流化床的作用主要是均匀化物料换热,两种技术都以压力为0.15MPa--0.6MPa的饱和蒸汽为加热介质,采用间接加热干燥器将煤加热蒸发水分,并利用和煤一起进入干燥器的空气或蒸汽作为脱水介质,通过除尘器将煤粉分离,排入大气。其缺点是:褐煤在干燥过程中结构出现疏松,在回转和流化状态下褐煤粉化严重,煤形态改变过大;回转和流化状态下褐煤对机械磨损大,设备寿命低;流化床技术维持流化状态时电力消耗大。
综上所述,已有的干燥设备均存在效率低、排放大、设备复杂、褐煤干燥形态变化大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固定床褐煤干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效率低、排放大、设备复杂、褐煤干燥形态变化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固定床褐煤干燥器,包括固定床外壳和安装在固定床外壳内的间壁换热器,在固定床外壳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间壁换热器的两端设有穿出固定床外壳的加热介质入口和出口,其特征是:所述的间壁换热器采用列管式换热器或膜式管屏换热器。所述的列管式换热器的列管间距为25mm~125mm;膜式管屏换热器的膜式管屏间距30mm~150mm。
所述的外壳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
所述的外壳由内侧金属层和外侧的保温层复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干燥褐煤时,褐煤不需要翻动,干燥过程延长,保持了褐煤粒度的完整,褐煤对换热器结构磨损极小,设备简单、寿命长,并且褐煤干燥的含湿量均匀可控,热效率高,排放余热可以完全回收,排放为冷凝水,排放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结构图之一;
图3是图1的A-A剖视结构图之二;
图4是图1的A-A剖视结构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固定床褐煤干燥器,包括固定床外壳和安装在固定床外壳内的间壁换热器5,固定床外壳由内侧金属层1(如钢、铁或合金)和外侧的保温层2(常规的耐高温保温材料)复合而成。在固定床外壳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进料口3和出料口4,间壁换热器5的两端设有穿出固定床外壳的加热介质入口(管)51和出口(管)52。
其特征是:所述的间壁换热器5采用图2和图3所示的列管式换热器或图4所示的膜式管屏换热器。所述的列管式换热器的列管间距为25mm~125mm;膜式管屏换热器的膜式管屏间距30mm~150mm。
列管式换热器5的具体排列方式有两种实施例,一种排列方式如图2所示,各排列管53相同排列(排与列垂直);另一种排列方式如图3所示,相邻两排的列管53相互错位。两种排列方式中一排中各列管53的间距以及排间距a=25mm~125mm。
列管式换热器的加热介质入口51和出口52分别与各列管53的上端和下端以任意方式并联。
参见图4,膜式管屏换热器的由多片膜式管屏(每一片膜式管屏由多个列管54和其之间的膜片55相互连接)平行排列组成,相邻的膜式管屏的间距b=30mm~150mm。膜式管屏换热器的每一片膜式管屏中的各个列管54的两端通过一根并联管分别与所述的加热介质入口51和出口52连接,即并联管与每一片膜式管屏的方向一致,避免并联管对进料和出料的阻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聂红军,未经聂红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68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台车加热炉斜楔式密封装置
- 下一篇:制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