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丝导热垫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4248.2 | 申请日: | 2013-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1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郭瑞;考笑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依米康散热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0 北京市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丝 导热 垫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热垫片,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柔性细金属丝提升热导率的导热垫片,可广泛应用于散热领域。
背景技术
导热垫片是电子元器件散热的关键组件。在电子器件表面和散热器之间存在极细微的凹凸不平的空隙,如果将他们直接安装在一起,它们间的实际接触面积大约只有散热器底座面积的10%,其余均为空气间隙。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将在电子元件与散热器间形成接触热阻,降低散热器的效能。导热垫片通过填充于电子发热器件与散热器之间以排除其中的空气,并在其间建立有效的热传导通道,降低接触热阻,提升传热性能。
接触效果与热导率是影响导热垫片传热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导热垫片需同时具备高弹性及高热导率。现有的导热垫片大都以硅胶为基体材料,向其中掺混高热导率固体颗粒。然而,高热导率固体颗粒在硅胶中呈离散相分布(图1),颗粒与颗粒之间仍有大量导热性能不良的硅胶,热导率的提升并不显著。为了进一步提升热导率,目前的导热垫片中固体颗粒的填充率已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了垫片的弹性,且如此高的填充率,也难以使垫片的热导率超过7 W/(m*K)。
针对呈离散相分布的固体颗粒难以提升垫片热导率的难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金属丝导热垫片,将连续的细金属丝填充至硅胶中,以提升垫片的热导率与弹性。其典型优点如下:(1)热导率高。相比在硅胶基体中离散分布的固体颗粒,细金属丝在硅胶基体中是连续分布的,形成了贯通的传热途径,因此垫片综合导热性能优异。(2)柔性高。细金属丝直径小,有较好的柔性,因而细金属丝的填充不会影响垫片的弹性。(3)成本低廉。很多高热导率固体颗粒价格昂贵,如石墨、纳米颗粒、金刚石,而细金属丝容易获得且价格低廉,有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丝导热垫片,将细直径金属丝填充至硅胶基体中,以提升导热垫片的热导率与弹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金属丝导热垫片,如图2所示,其组成如下:
硅胶1;所述硅胶1为导热垫片的基体材料;
固体高热导率颗粒2;所述固体高热导率颗粒2填充于所述硅胶1中;
金属丝3;所述金属丝3为导热垫片的填充物。
所述固体高热导率颗粒2为银粉、铜粉、碳化硅粉、碳纳米颗粒或金刚石粉末。
所述固体高热导率颗粒2在所述硅胶1中离散分布,所述固体高热导率颗粒2的体积填充率为1%~90%。
所述金属丝3为银丝、铜丝、铝丝或不锈钢丝。
所述金属丝3的直径为0.001~2mm,体积填充率为1%~90%。
所述金属丝3在所述硅胶1中呈线性阵列状、丝网状分布。
在实际使用中,本发明提供的金属丝导热垫片填充于电子器件发热面与散热器之间,使两者有良好的接触效果,并将发热面的热量高效地传递至散热器。
本发明提供的金属丝导热垫片,其优点在于:
(1)热导率高。相比在硅胶基体中离散分布的固体颗粒,细金属丝在硅胶基体中连续分布,形成贯通的导热途径,因此垫片综合导热性能优异。
(2)柔性高。细金属丝直径小,有较好的柔性,因而细金属丝的大量填充不会影响垫片的弹性。
(3)成本低廉。很多高热导率固体颗粒价格昂贵,如石墨、纳米颗粒、金刚石,而细金属丝容易获得且价格低廉,有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需降低接触热阻的场合,尤其适用于激光、LED、计算机、高低压变频器、卫星等大功率元器件的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导热垫片侧视图;
图2为实施例1中金属丝导热垫片侧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金属丝导热垫片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2中金属丝导热垫片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展示了本发明的金属丝导热垫片的一种典型应用。图2为金属丝导热垫片侧视图;图3为金属丝导热垫片俯视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金属丝导热垫片由硅胶1、固体高热导率颗粒2及金属丝3组成。
本实施例的硅胶1为导热垫片的基体材料,固体高热导率颗粒2及金属丝3均为填料。
固体高热导率颗粒2为碳化硅粉,分散于硅胶1中。
金属丝3为铜丝,直径0.4mm,在硅胶1中呈线性阵列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依米康散热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依米康散热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42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曝光装置及曝光方法、图案膜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铁电薄膜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