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千斤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2051.5 | 申请日: | 2013-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40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赵承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承亮 |
主分类号: | B66F3/35 | 分类号: | B66F3/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7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千斤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载负荷装置,特别涉及千斤顶。
背景技术
千斤顶是建筑行业桩基承载能力试验用的一种专用加载装置。目前大吨位桩的测试普遍使用的是称为液压式千斤顶的一类利用自反力平衡原理测试桩的承受能力的加载装置。此类千斤顶通过将液压式千斤顶预设在桩体内部,由高压油泵向其壳体内注油加压。千斤顶破坏前,高压油泵加载力Q越大,千斤顶上下截面对桩的作用力越强,上下桩体的位移S越大。测试是通过载荷增大过程中自上下桩体采集到的数据绘成Q-S曲线来表征桩体性能。若要使测试更精确,就需要千斤顶拥有更大的加载极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载极限更大的千斤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千斤顶,包括壳体,壳体顶端设有进油口,进油口下方、壳体内部设有压板和U型变形部,压板外缘连接U型变形部,U型变形部的另一端连接有褶皱变形部,褶皱变形部的另一端与壳体连接固定,压板、U型变形部和褶皱变形部为一体成型结构。由此,压板、U型变形部和在褶皱变形部壳体中围出一个密闭空间,通过进油口向密闭空间内充油,即可推动压板向下运动。由于褶皱变形部和U型变形部都是使用质地结实柔软的材质,所以可以保证密闭空间在充油的过程中不会提前泄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压板、褶皱变形部和U型变形部上方设有缓冲层。由此,缓冲层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压板、褶皱变形部和U型变形部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压板受压均匀,保证其受压面积稳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压板下方还设有导向板。由此,导向板可对压板受加载力进行变形时,对压板进行导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弧面。由此,可将压板的变形部保护在壳体内壁与弧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缓冲层、压板和导向板均为截面为倒U型的圆柱体、且同轴设置。由此,可使得壳体内形成方便控制压板变形的模式,保证了壳体内很定的加压面积,从而使得加载力和油压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板、变形部和弧面形成的空间内设有十字架状的两片固定板,分别为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平行于导向板,第二固定板固定于导向板底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垂直相交且固定连接。由此,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设置可防止导向板发生大角度的偏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强导向板稳定性的作用,避免因受力不均匀造成的导向板变形、损坏千斤顶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千斤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千斤顶的运动阶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千斤顶结构示意。如图所示,该千斤顶,包括壳体1,壳体1顶端设有进油口2,进油口2下方、壳体1内部设有压板3和U型变形部4,压板3外缘连接U型变形部4,U型变形部4的另一端连接有褶皱变形部5,褶皱变形部5的另一端与壳体1连接固定,压板3、U型变形部4和褶皱变形部5为一体成型结构。由此,压板3、U型变形部4和在褶皱变形部5壳体1中围出一个密闭空间,通过进油口2向密闭空间内充油,即可推动压板3向下运动。由于褶皱变形部5和U型变形部4都是使用质地结实柔软且富有弹性的材质,所以可以保证密闭空间在充油的过程中不会提前泄露。
除上述结构外,压板3、褶皱变形部5和U型变形部4上方设有缓冲层6。缓冲层6通常采用质地较软的橡胶材质制作而成。由此,缓冲层6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压板3、褶皱变形部5和U型变形部4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压板3受压均匀,保证其受压面积稳定。
压板3下方还设有导向板7。由此,导向板7可对压板3受加载力进行变形时,对压板3进行导向。导向板7的两端分别设有弧面8。由此,可将压板3的变形部保护在壳体1内壁与弧面8之间。
缓冲层6、压板3和导向板7均为截面为倒U型的圆柱体、且同轴设置。由此,可使得壳体1内形成方便控制压板3变形的模式,保证了壳体1内很定的加压面积,从而使得加载力和油压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导向板7、变形部和弧面8形成的空间内设有十字架状的两片固定板,分别为第一固定板9和第二固定板10,第一固定板9平行于导向板7,第二固定板10固定于导向板7底部,第一固定板9和第二固定板10垂直相交且固定连接。由此,第一固定板9和第二固定板10的设置可防止导向板7发生大角度的偏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强导向板7稳定性的作用,避免因受力不均匀造成的导向板7变形、损坏千斤顶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承亮,未经赵承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20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体调味品调配罐用升料机
- 下一篇:一种防滑的千斤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