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工具中的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1545.1 | 申请日: | 2013-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8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陆亚洲;谭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华之杰电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58 | 分类号: | H01H1/58 |
代理公司: | 张家港市高松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9 | 代理人: | 孙高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工具 中的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电动工具中的开关。
背景技术
鉴于常用的电动工具中的开关中,其中换向结构较复杂(独立式换向)与外壳装配。为了与换向结构配合及安全性的考虑,四对端子端部之间的距离设计的很大,使得换向装置的整体尺寸变大,且在换向操作时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等现象,由于零件较多、造成装配不便。以往各换向端子均集中装配在基座本体上。目前主流的无刷电机开关的主控制电路板,大都通过软板,导线等连接在开关外部。在开关本体外增加主控板,造成开关体积较大,以至于在装配师难度大,开关成本高及体积大,在小型及微型电动工具的应用上受到限制。现有的开关开关本体大都采用四周的防尘槽设计,推杆处采用较为简单的环形密封圈,实现防尘,但由于推杆会进行往复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这种环形密封圈易变形而产生较大间隙,使得在灰尘较大的室外工作环境中,灰尘易进入开关内部,使开关内部零件、元件寿命减短,从而使致使开关寿命减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换向快捷的电动工具中的开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工具中的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换向基座,换向基座上设置有三个呈品字形排布的端子,壳体上铰接有拨杆,拨杆的一端伸出壳体,另一端位于壳体内,且拨杆位于壳体内的那端上设置有换向片,换向片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端子接触,当换向片的另一端位于另外两个端子之间时,所述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在拨杆转动后,换向片的另一端与另外两个端子中的其中一个接触,所述开关处于正转或反转状态,换向基座的一侧设置有线路板,换向基座上的三个端子分别通过导线与线路板相连。
所述壳体内滑动设置有推杆,推杆的一端伸出壳体,且在该端设置按钮,推杆的另一端位于壳体中,且在推杆位于壳体内的那端设置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与壳体的内壁相抵,推杆上固定有两个滑动片,线路板上设置有与两滑动片分别相对应的电源开关条和调速条。
所述电源开关条包括两条在一直线上的铜片,调速条包括一条铜片和与该铜片一直线的电阻条。
所述拨杆位于壳体内的那端端部设置有凸起,壳体内壁上设置有弹片,弹片上设置有与凸起相配合的凹槽,弹片上位于凹槽两侧的外壁向壳体内壁倾斜。
所述壳体由两盖板卡接而成,两盖板在接触的壁上设置有通孔,通孔内壁的中部沿轴向排布有两圈凹环,通孔内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的外壁上设置有两圈与凹环相配合的凸环,推杆穿过该密封圈与设置壳体外的按钮连接。
所述密封圈的内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若干圈截面呈锯齿形的挡尘环。
所述两盖板接触面之间采用凹凸配合的方式,两盖板之间通过卡扣卡接。
所述的导线为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端子的分布方式采用品字形,从而减小拨杆的转动幅度,还减小了端子的占用空间,从而减小开关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动工具中的开关的外观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图1中换向片未连通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时的局部视图;
图4是图1中换向片连通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时的局部视图;
图5是图1中换向片连通第一端子和第三端子时的局部视图;
图6是图2中线路板的主视图;
图7是图2中换向基座、端子及弹簧之间的机构图;
图8是图2中拨杆与换向片的结构图;
图9是图2中密封圈的剖视图;
图10是图2中左盖板的结构图。
图中:1、左盖板,2、右盖板,3、凹环,4、密封圈,5、凸环,6、挡尘环,7、换向基座,8、第一端子,9、第二端子,10、第三端子,11、拨杆,12、换向片,13、线路板,14、弹簧,15、推杆,16、按钮,17、主弹簧,18、基座,19、第一滑动片,20、第二滑动片,21、第一铜片,22、第二铜片,23、第三铜片,24、电阻条,25、凸起,26、弹片,27、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华之杰电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华之杰电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15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