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5101.7 | 申请日: | 201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03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汪利华;朱钦;孙雅云;胡爱中;袁翔;何志伟;施宇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电瓷厂;上海市南供电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14 | 分类号: | H01B17/14;H01B17/4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倪继祖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防雷 支柱 绝缘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
背景技术
现有防雷支柱绝缘子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绝缘子本体1,设于绝缘子本体1的上端的上帽2以及设于绝缘子本体1下端的下法兰3,上帽1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外延伸且逐渐向下倾斜的放电臂21,放电臂21底面和外侧面的衔接处为放电端22,该放电端位于放电臂21的最下沿,实际使用时发现,这种结构的放电端22与位于下方的绝缘子本体1的雷电冲击放电电压误差和波动范围较大,大大影响了防雷支柱绝缘子在运行过程中雷电冲击放电电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严重威胁了配电网的安全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了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该上帽能提高防雷支柱绝缘子在运行过程中雷电冲击放电电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包括上帽本体和分别设于该上帽本体的两侧、向外延伸且逐渐向下倾斜的放电臂,所述放电臂的外侧面和底面的衔接处形成放电端,所述放电端位于所述放电臂的最下沿,所述放电端处设有并排分布的齿状突起,且该齿状突起沿所述放电臂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放电臂的底面上,所述齿状突起的高度从所述放电端处起逐渐减小,且至所述放电臂底面的中部时,所述齿状突起与所述放电臂的底面齐平,所述放电臂顶面和所述上帽本体的外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
上述的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其中,所述放电臂的外侧面与底面的夹角α为120°-150°。
上述的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其中,位于所述上帽本体两侧的放电端之间的距离为200mm。
上述的一种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其中,所述上帽本体的下沿与所述放电端的垂直距离为7-12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放电端由于采用了齿状突起的结构,在相同的放电间隙情况下,与现有防雷支柱绝缘子比较,其与绝缘子本体雷电冲击放电电压误差和波动范围相对较小,更为稳定可靠;
2.本实用新型的放电端比上帽下沿要低7-12mm,从而使得雷电冲击发生时,电弧弧根确保落在放电尖端上,放电路径更加可靠;
3.上帽两侧的放电端的相对位置控制在200mm,与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断裂点(与绝缘子的距离)保持一致,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
4.由于放电臂的外沿远比绝缘子本体伞裙外径来得大,当发生雷击闪络时减少了雷击电弧能量对瓷质绝缘子伞裙的损坏;
5.形成放电端的放电臂外侧面和底面存在一定的发散角度,且该发散角度控制在120°-150°,在电磁场的作用下,雷电电弧的弧根可以在此发散而上向外扩散,减少对放电端的损伤;
6.上帽与放电臂之间增加了加强筋,确保产品的动热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防雷支柱绝缘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上帽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用于防雷支柱绝缘子的上帽,包括上帽本体2和分别设于该上帽本体2的两侧、向外延伸且逐渐向下倾斜的放电臂21,放电臂21的外侧面25和底面26的衔接处形成放电端22,放电端22位于放电臂21的最下沿,放电端22处设有并排分布的齿状突起24,且该齿状突起24沿放电臂2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放电臂21的底面26上,齿状突起24的高度从放电端22处起逐渐减小,且至放电臂21底面26的中部时,齿状突起24与放电臂21的底面26齐平,放电臂21顶面和上帽本体2的外侧壁之间设有加强筋23,放电臂21的外侧面25与底面26的夹角α为120°-150°,位于上帽本体2两侧的放电端22之间的距离D为200mm,上帽本体1的下沿与放电端22的垂直距离H为7-12mm。
由于放电端22采用了齿状突起24的结构,在相同的放电间隙情况下,与现有防雷支柱绝缘子比较,其与绝缘子本体雷电冲击放电电压误差和波动范围相对较小,更为稳定可靠;
放电端22比上帽2下沿要低7-12mm,从而使得雷电冲击发生时,电弧弧根确保落在放电尖端上,放电路径更加可靠;
上帽1两侧的放电端22的相对位置控制在200mm,与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断裂点(与绝缘子的距离)保持一致,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
由于放电臂21的外沿远比绝缘子本体伞裙外径来得大,当发生雷击闪络时减少了雷击电弧能量对瓷质绝缘子伞裙的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电瓷厂;上海市南供电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电瓷厂;上海市南供电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51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