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漏冷却刮片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1362.1 | 申请日: | 201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25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兵;蒋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如皋市双马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15/00 | 分类号: | C11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漏 冷却 刮片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硬化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液态油脂硬化的防漏冷却刮片机。
背景技术
硬化油是生产肥皂的主要原料。
传统的油脂硬化方法为:将液态的油脂遇冷,硬化后,再人工粉碎、装袋,其步骤繁琐,费时、费力。同时在人工粉碎、装袋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浪费。
也有部分厂家生产了一种冷却刮片机,其通过将油脂附着于冷滚筒而硬化,再将硬化的油脂刮取下来,但是此方法在刮取的同时,片状油脂容易飞溅出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减少浪费,结构简单的防漏冷却刮片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漏冷却刮片机包括:油脂槽、滚筒、刮板、侧挡板、下挡板及机架,滚筒内设有空腔,油脂槽架设于机架上,滚筒设于油脂槽上方,滚筒下端设于油脂槽内,刮板边沿与滚筒外壁紧密贴合,侧挡板设于刮板两侧,下挡板转动连接于刮板,下挡板位于滚筒相对的一侧。由此,将滚筒空腔内通入冷水,将液态油脂通入油脂槽内,滚筒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滚筒外壁蘸取液态油脂,液态油脂遇冷硬化,附着于滚筒外壁,刮板刮取附着于滚筒外壁的硬化油脂,被刮取的油脂片落于刮板表面,油脂片沿刮板下滑,刮板下端通过下挡板挡住油脂片,在需要装袋的时候,即打开下挡板,让油脂片滑入口袋,口袋装满后,再关闭下挡板,防止油脂片漏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挡板两侧通过连接件与两侧挡板活动扣接。由此,方便下挡板与两侧侧板连接、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防漏冷却刮片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的防漏冷却刮片机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说明。
如图1和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防漏冷却刮片机。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漏冷却刮片机,包括:油脂槽12、滚筒11、刮板13、侧挡板17、下挡板15及机架14。
如图1所示,油脂槽12为一上方开口的槽体,油脂槽12架设于机架14上方,另外设有导油通道通向油脂槽12,融化加工后的液态油脂通过导油通道流入油脂槽12内。滚筒11架设于油脂槽12上方,滚筒11下端淹没于油脂槽12内油脂液面以下,滚筒11通过中心轴16与电机连接,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滚筒11的空腔101内通入冷水。
如图1所示,刮板13为一梯形板,在本实用新型的此实施方式中,刮板13为一等腰梯形板,刮板13的底边位于水平面内,包括长底边131及短底边132,长底边131与滚筒11的长度相同,长底边131与滚筒11的外壁紧密贴合,没有缝隙。刮板13倾斜设置,其短底边132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长底边131距离地面的高度,刮板13两侧各设一侧挡板17,两侧挡板17 与刮板13垂直,使刮板平面形成一倾斜向下的通道。
如图1和图2所示,刮板13短底板132通过铰链151连接一下挡板15。下挡板15为一矩形。下挡板15通过连接件18与两侧侧挡板17活动扣接。如图所示,下挡板15外侧横向连接一连接轴152,连接轴152的两端,于侧挡板17外侧分别转动连接一挂钩153,两侧挡板17的外侧下端,分别设有与挂钩相匹配的挂轴154。
本实用新型的防漏冷却刮片机,将液态油脂通入油脂槽内,滚筒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滚筒外壁蘸取液态油脂,液态油脂遇冷硬化,附着于滚动外壁,刮板刮取附着于滚筒外壁的硬化油脂,刮落的硬化油脂落于刮板表面,刮板下端的下挡板防止油脂片漏落。在需要装袋时,打开下挡板,让油脂片滑入口袋,口袋装满后,再关闭下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防漏冷却刮片机,结构简单,在刮板下方没有口袋时可有效防止油脂片漏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如皋市双马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如皋市双马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13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切割片间距的马路切纹机
- 下一篇: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客车超载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