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用于湿粘食品的可变直径计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8518.0 | 申请日: | 2013-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1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陈旭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舟山市普陀天海适用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5B3/30 | 分类号: | B65B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陈圣清 |
地址: | 316100 浙江省舟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食品 可变 直径 计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计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专业用于湿粘食品的可变直径计量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国内的食品包装行业内有相当一部分的包装要牵扯到计量,特别是一些湿粘食品如去皮桔子,黄桃丁等灌装水果,它们在进行灌装时,都要求进行计量(计量是指对固体物的计量)。现国际上对这些水果的计量几乎都采用容积法,就是把这些水果倒入一容器(见图容积式计量杯中),固体物留在计量杯内,液体通过计量杯杯壁的槽流出。这一过程现几乎都是自动的,当容积式计量杯的下口对准灌装容器(如水果杯,玻璃瓶,易拉罐等)时,活动杯底自动打开,湿粘食品通过自身的重量落到灌装容器中,完成自动计量及灌装。但现在所有的设备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当湿粘食品的粘度达到一定时(如糖水桔子包装前去皮,去包衣,经过糖化处理,粘度很大),食品粘挂在计量杯的杯壁上,不会落到灌装容器内,造成计量不准,同时影响下一道工序。此时也不能用别的设备(如机械手)把粘挂在计量杯的杯壁上食品处理掉,这样会造成食品破碎率大大提高,造成产品报废率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受场地限制、操作简单,报废率极低,计量精确的装置。
一种适用于湿粘食品的可变直径计量装置,包括钢圈和运动杆,所述运动杆包括平摆杆和斜摆杆,其中所述平摆杆一端固定在钢圈上,另一端通过复位装置与斜摆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平摆杆为片状。
进一步的,所述斜摆杆为片状。
进一步的,所述斜摆杆的一侧设置有动力环。
进一步的,所述运动杆不少2根。
进一步的,所述运动杆共同形成所述可变直径计量装置的内壁呈锥形。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装置为复位弹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装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计量准确,报废率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不运动时状态示意图。
1-圆形杯体;2-活动杯底;3-复位装置;4-平摆杆;5-斜摆杆;6-动力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适用于湿粘食品的可变直径计量装置,如图,4所示,包括钢圈和运动杆,所述运动杆包括平摆杆4和斜摆杆5,其中所述平摆杆4一端固定在钢圈上,另一端通过复位装置与斜摆杆5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平摆杆4为片状。
进一步的,所述斜摆杆5为片状。
进一步的,所述斜摆杆5的一侧设置有动力环6。
进一步的,所述运动杆不少2根。
进一步的,所述运动杆共同形成所述可变直径计量装置的内壁呈锥形。
介绍一下可变直径计量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参见图3),图2为12根平摆杆4与12根斜摆杆5组成的运动杆的装置俯视图,当计量时,12根平摆杆4与12根斜摆杆5通过自生的复位弹簧组成一个锥形的容器(容积大小根据灌装容器大小而定,一般为80-120克),湿粘食品流入可变直径计量杯中,这一过程为自动化作业,其中的固体物留在锥形容器内,液体通过摆杆的间隙流出,通过机械设备输送到灌装容器的上方时,动力环快速向下作用(动力环的直径不变,作用力的方向向下),可变直径计量杯打开成图中黄线所示的位置,此时计量杯的上口直径变大,形状为一筒体状,而且下开口很大,利用12根运动杆的运动能及筒体状的形状(此时的湿粘食品具有向下的动能和自身重力产生的势能),使湿粘食品全部进入到灌装容器中,通过与其他设备的组合,来实现湿粘食品自动计量及灌装。灌装完成后,平摆杆4与斜摆杆5通过自身的复位弹簧复位(此时不能通过动力环向上作用来复位,因为平摆杆4与斜摆杆5已几乎成一直线,且与动力环的向上作用力方向夹角很小,即机械传动中通俗的说法已接近死点,强制用动力环向上作用复位可能造成装置的损坏),进入到下一个灌装环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装置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计量准确,报废率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舟山市普陀天海适用技术研究所,未经舟山市普陀天海适用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85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