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加固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4236.3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3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柴艳飞;王存贵;余流;张云富;陆海英;黄克起;方杰;朱芳;高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韩素琴 |
地址: | 30045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加固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加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房屋建筑物本体上搭建新的建筑体或者在地质复杂的场地修建房屋时对建筑物进行加固的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在地质复杂的场地上修建房屋或是在房屋建筑物本体上搭建新建筑物时,通常采用加固原有建筑物的基础,目的就是增大原有建筑物基础的承受力,进而减小基础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这种方法的使用存在如下缺点:1、既要对原有基础加固,又要对新的建筑本体加固,施工难度大;2、原有建筑本体加固后,新的加固基础与原有的加固基础无法有效的形成一体,二者之间无法实现均匀受力;3、建筑本体加固后因受力不均,其上部的建筑本体易发生倒塌,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房屋建筑物本体上搭建新的建筑体或者在地质复杂的场地修建房屋时对建筑本体加固平台,该加固平台施工方便,且实现了新的加固基础与原有的加固基础有效的形成一体,避免了事故发生。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建筑加固平台,包括建筑本体、基桩、承重台,所述建筑本体上依次设置有基桩和承重台;所述承重台上设置有加固装置,所述承重台与所述加固装置之间设置有承压板,所述加固装置依次设置有支撑柱体和中空的支撑壳体,所述支撑柱体通过柱底板与所述承压板连接,所述支撑柱体通过柱顶板与所述支撑壳体连接;所述壳体与所述建筑本体之间设置有混凝土层。
所述加固装置由至少2组构成。
所述柱底板的每条边的长度小于所述承压板的每条边的长度为100~2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第一,本实用新型的加固装置中采用了增加新的支撑柱体用来承担部分搭建新的建筑本体带来的负重,进而既减小原有建筑基础上的承受力,又可以减小建筑本体的不均匀沉降。第二,本实用新型的加固装置中采用了中空的支撑壳体,该壳体可以使其上部楼层空心板插入,通过浇筑混凝土与支撑柱体形成一体,保证了新的加固基础与原有的加固基础受力均匀,避免事故发生。第三,本实用新型只需要对原有的建筑本体加固,所以施工方便,降低生产成本。第四,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新搭建的建筑本体的重量变化调整加固装置的数量,有效地保证原有建筑体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基桩 11—建筑本体 2—承重台 3—加固装置 4—承压板 5—支撑柱体
51—柱底板 52—柱顶板 6—支撑壳体 7—混凝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加固平台,包括建筑本体11、基桩1、承重台2,所述建筑本体上依次设置有基桩1和承重台2;所述承重台2上设置有加固装置3,所述承重台2与所述加固装置3之间设置有承压板4,所述加固装置3依次设置有支撑柱体5和中空的支撑壳体6,所述支撑柱体5通过柱底板51与所述承压板4连接,所述支撑柱体5通过柱顶板52与所述支撑壳体6连接;所述支撑壳体6与所述建筑本体11之间设置有混凝土层7。为了有效地增加原有建筑物基础的承受力,降低施工难度,所述基桩1通过深入所述承重台2内的钢筋焊接连接。所述承压板4与所述承重台2之间通过预埋在所述承重台2内的钢筋连接。本实用新型钢筋的直径为14-20mm,本实施例中钢筋的直径为16mm。所述支撑柱体5可以为钢管、钢管混凝土或是型钢来代替,柱底板51与承压板4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承压板的厚度为30-40mm,本实施例中承压板的厚度为35mm。本实用新型柱底板的厚度为20-30mm,本实施例中柱底板的厚度为25mm。本实用新型螺栓伸出承重台的长度为40-60mm,本实施例中螺栓伸出所述承重台2的长度为50mm。本实用新型中的柱底板的每条边的长度应小于承压板的每条边的长度为100-200mm。如,承压板的长为500mm,宽为190mm,则柱底板的长为350mm,宽为40mm。所述支撑壳体6是用钢板焊接而成,钢板也可以用密排的钢筋网代替,本实用新型中钢板的厚度为10-20mm,本实施例中钢板的厚度为15mm。所述支撑壳体6的内部为中空是用来将上部楼层空心板插入,并通过浇筑混凝土层7与所述支撑柱体5形成整体。所述加固装置3至少由2组构成。本实施例中原建筑本体上搭建的新建筑本体重量较轻,所以需要加固装置为2组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际的生产过程:
1、在建筑本体的预定的位置钻孔,钻孔完成后将孔内的浮土清楚干净,将预先做好的钢筋笼放在钻孔内,浇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进行振捣,确保基桩混凝土密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42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