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3948.3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92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守印;宋强;王陈;姚乐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原长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34 | 分类号: | H01M2/34;H01M2/2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动力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电化学腐蚀的因素,锂离子电池极柱只能使用铝和铜,或者是电位介于两者之间的不锈钢或者镍,由于不锈钢的电导率太低,不适合做极柱使用,而镍的加工性能不好、成本高,且电位靠近铜,只适合做负极。
现有技术中,单体电池内部极片与极柱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如图1所示,将电芯正极极耳a、负极极耳b直接通过超声焊分别焊接在正极柱1、负极柱2上。
第二种是如图2所示,电芯正极极耳a通过铝铆钉A固定在正极柱1上,负极极耳b通过铜铆钉B固定在负极柱2上。
第三种是如图3所示,电芯正极极耳a通过螺栓C固定在正极柱1上,负极极耳b通过螺栓C固定在负极柱2上。
考虑到电池重量、体积以及整体装配方式,极柱上焊接面积较小,与极耳的焊接面积有限,导电能力受限。
铆接或螺栓紧固方式连接时的接触电阻又远远大于焊接,在动力电池的大电流使用过程中以上几种方式都不理想。
传统的单体电池间串并联连接时需要在极柱体上安装连接片,连接片的安装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如图4所示,整个正极柱1采用铝材制成,整个负极柱2则采用铜材制成,为了单体间串并联连接片3的固定,必须在正极柱1和负极柱2上端预留的柱体上制出螺纹,然后通过螺母4固定连接片3,实现单体电池间的串并联连接,或如图5所示,在正极柱1和负极柱2中心位置开设螺纹孔5,然后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片3,实现单体电池间的串并联连接,但由于铜和铝的强度较低,制成的螺纹易变形、磨损,很容易形成滑丝、脱扣,不适合在存有震动因素的汽车上使用。
第二种如图6所示,在正极柱1和负极柱2上开设中心螺纹孔7,然后安装钢丝螺套8,再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片3,实现单体电池间的串并联连接,或如图7所示,在中心螺纹孔7中旋入刚性螺杆9,再通过螺母4固定连接片3,实现单体电池间的串并联连接,此两种方式有所改进,但在紧固过程中,力量会通过钢丝螺套8或刚性螺杆9又转移到强度不高、易变形、磨损的中心螺纹孔7的螺纹上,并且工艺实现复杂,成本较高,同样不适合在存有震动因素的汽车上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片连接稳固、电池内阻低、大电流放电性能强的锂离子动力电池。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包括正极柱、负极柱和连接片,所述正极柱和负极柱上分别设有紧固螺母,所述正极柱和负极柱上分别设有中心孔,在中心孔内设有刚性螺柱,所述正极柱、负极柱分别和所述刚性螺柱通过连接销连接;所述刚性螺柱上安装有压紧螺母,所述连接片通过所述压紧螺母压紧固定在紧固螺母上。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中,所述正极柱、负极柱和刚性螺柱上设置有同心横向的销孔,所述连接销设置在所述销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中,还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柱与正极极耳之间设有正极集流体,所述负电极极柱与负极极耳之间设有负极集流体。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中,所述正极极耳焊接在正极集流体的一端,所述正极柱焊接在所述正极集流体的另一端;所述负极极耳焊接在负极集流体的一端,所述负电极极柱焊接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另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中,还包括盖板,所述紧固螺母将所述盖板压紧固定在正极柱和负极柱上。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中,所述正极柱由铜制成,所述负极柱由铝制成,所述刚性螺柱由不锈钢或高碳钢材料制成。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刚性螺柱和正、负极柱分体设置,正极柱、负极柱和刚性螺柱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刚性螺柱和正、负极柱通过连接销连接,连接牢固,拆装方便,并且正、负极柱内部无需设置内螺纹,不存在内螺纹变形、磨损导致的滑丝、脱扣的问题。
刚性螺柱可采用强度较高的不锈钢材料或高碳钢材料制成,在刚性螺柱上制出的螺纹不易变形,可提高与压紧螺母的连接牢度,从而提高了正、负极柱与连接片的连接牢度,降低了电池的内阻,提高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大电流放电性能,整个电池更适合车载等震动场合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背景技术中单体电池内部极片与极柱间的连接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单体电池内部极片与极柱间的连接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原长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原长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39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力锂离子电池
- 下一篇:一种智能电池用电路板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