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同轴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3805.4 | 申请日: | 2013-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51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何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协威电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18 | 分类号: | H01B11/1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电缆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辅助,人们逐渐步入电子时代,电子产品得到广泛的应用,各种功能的电子设备随处可见,因而各种系统、网络的电子产品设施之间的信息、图像传输用连接线也种类繁多,使用量不断上升,其中同轴电缆是最为常用的连接线之一。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是Ethernet的基础,并且在很多年来作为一种最流行的传输介质。在通信领域,经常需要用到同轴电缆来传输电信号,同轴电缆作为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为了保证各类信息的高质量传输,对同轴电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同轴电缆通常由传输电力或电信号的缆芯和起到保护、绝缘作用的护套组成。
同轴电缆的最外层为护套,护套用料是有树脂和根据护套性能工艺要求及价格因数所必须调价的各种添加材料组成的,这些添加剂的粒度是不均匀的,且还会有筛余物存在,在混料造粒等生产环节,用户加工护套的过程中也会有混入杂质的可能,较大粒度的颗粒、筛余物、杂质都会造成护套的缺陷影响电气性能。其中径向的贯通或半贯通缺陷是护套的致命缺陷,严重影响护套的耐电压强度、绝缘电阻、漏电流、防潮的电气性能和物理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损失、低时延及干扰可减到最小,并符合MIL-C-17F标准的同轴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同轴电缆,包括导体、绝缘层、护套,导体设置于绝缘层的内部,护套设置在绝缘层的外围,还包括双层编织隔离层,双层编织隔离层设置在绝缘层及护套之间。
其中,导体使用单条或绞线、裸软铜或镀锡软线或单条铜包钢线;双层编织隔离层为裸软铜或镀锡铜线编织隔离层,使其遮蔽率有95%以上;护套为PVC或非移行PVC被覆层,低损失、低时延及干扰可减到最小,并符合MIL-C-17F标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导体与绝缘层之间设置有铝箔麦拉带。增加铝箔麦拉带,可进一步对导体与绝缘层隔离,保护本实用新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绝缘层为气孔型的或PE条卷绕型PE绝缘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双层编织隔离层的厚度为0.1~0.4mm。根据需要调节本实用新型的大小,同时保证其具有高速性、长距离性及低漏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电子器材及资料传输上运用,具有高速性、长距离性及低漏性,除此以外隔离效果符合FCC RFI/EMI之要求,采用低烟无毒材料以符合高密度线及防火之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晰明了,结合以下附图,对其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
一种同轴电缆,包括导体1、绝缘层2、护套3,导体1设置于绝缘层2的内部,护套3设置在绝缘层2的外围,还包括双层编织隔离层4,双层编织隔离层4设置在绝缘层2及护套3之间。
其中,导体1使用单条或绞线、裸软铜或镀锡软线或单条铜包钢线;双层编织隔离层4为裸软铜或镀锡铜线编织隔离层,使其遮蔽率有95%以上;护套3为PVC或非移行PVC被覆层,低损失、低时延及干扰可减到最小,并符合MIL-C-17F标准。
导体1与绝缘层2之间设置有铝箔麦拉带5。增加铝箔麦拉带5,可进一步对导体1与绝缘层2隔离,保护本实用新型。
绝缘层2为气孔型的或PE条卷绕型PE绝缘层。
双层编织隔离层4的厚度为0.1~0.4mm。根据需要调节本实用新型的大小,同时保证其具有高速性、长距离性及低漏性。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协威电线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协威电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38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