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套管式针灸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2319.0 | 申请日: | 2013-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9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周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周武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31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无***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套管 针灸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套管式针灸针。
针灸针是我国传统的中医器械,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中药逐步走向世界,针灸针的用量也急剧加大。为了更好地使针灸针对准穴位,现在的针灸针均置于一进针管内,即所谓的管针或套管针,使用时先将进针管对准穴位,然后再将针灸针扎入,既能使针灸针准确地扎入穴位,又能确保针灸针不被外界污染,这两点对于国外用户而言尤其重要。
目前,市场上的管针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针灸针置入进针管内,针柄的一部分伸出进针管上端,再用插片插入进针管上端将针柄卡紧,使用时再拔去插片,这种管针不仅使用麻烦,而且插片容易在包装运输过程中脱落。第二种是在进针管下端再套设一管帽,针灸针被夹持在管帽内,使用时下压管帽即可松开针灸针,使针灸针扎入穴位内,但是这种管针的结构比较复杂,成本也较高。第三种是在针柄或套管内壁上设置一凸点,通过针柄的凸点与套管内壁接触或套管内的凸点与针柄接触来实现针灸针与套管的定位,这样的定位虽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是这样定位后针灸针一般都位于套管内的一侧而不是正中心,扎针时容易偏离穴位,引起下针不准。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套管式针灸针,其夹持方式可靠,不易松脱,而且避免了扎针时针灸针偏离穴位,提高了下针的准确性,另外,套管可分离,取下套管过程中不会碰到针灸针,避免了针灸针脱落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套管式针灸针,包括套管和针体,针体后端设有针柄,针体插在套管内,针柄上端露出套管外,针柄中部设有两圈凸缘,两圈凸缘之间形成一圈凹槽,相应地,套管上端内壁上设有三个凸点,三个凸点均匀地分布在同一圆周上,套管通过凸点卡在凹槽内的方式实现与针体的定位;套管是由左半管和右半管构成的,其中,右半管上部和下部各设有两个固定栓,相应地,左半管上部和下部各设有两个固定折片,固定折片上设有固定孔,左半管和右半管通过固定栓与固定孔的配合实现连接。
所述针柄为塑料针柄,凹槽底部的直径大于针柄的直径。
所述套管是由透明塑料制成的。
所述三个凸点均匀的分布在同一圆周上,是指两相邻凸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即三个凸点之间的连线可构成等边三角形。
使用:先将套管对准需要针灸的穴位,然后下压露出的针柄,由于压力的作用,针体会下移,凸点也会退出凹槽,并使针体扎入穴位,然后打开固定折片,使套管的左半管和右半管分离,如此做,套管不会碰到已经扎入穴位的针体,从而避免了针体因不小心被碰到而脱落的情况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套管式针灸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凸点卡在两圈凸缘之间的凹槽中,实现套管与针体的定位,与传统的摩擦纹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更为可靠,不会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松脱。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三个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凸点,这样就保证了针体定位在套管的中心,避免了扎针时针体偏离穴位,提高了下针的准确性。
2、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三个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凸点,这样就保证了针体定位在套管的中心,避免了扎针时针体偏离穴位,提高了下针的准确性。
3、本实用新型的凹槽形成在两圈凸缘之间,而不是直接开设在针柄上,因为针柄本身就很细,如果再开设凹槽的话,势必会影响针柄的强度,甚至造成针柄断裂。
4、本实用新型在套管内设置了凸点,通过凸点与凹槽的接触来定位,减小了定位时的接触面积,下压针体时,只需用很小的力便能使针体扎入穴位,减轻了被针灸者因下针过重而带来的痛苦。
5、套管可分离,取下套管时不会碰到已经扎入穴位的针体,从而避免了针体因不小心被碰到而脱落的情况的发生。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右半管的示意图。
图4左半管的示意图.
其中,1、套管;2、针体;3、针柄;4、凸缘;5、凸点;6、固定栓;7、固定折片;8、固定孔。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周武,未经王周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23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