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硅胶注塑模具排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9454.X | 申请日: | 2013-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6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赖愈华;张绍华;周永锋;唐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4 | 分类号: | B29C45/3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罗晓林;李志强 |
地址: | 52387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硅胶 注塑 模具 排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硅胶注塑模具排气结构。
背景技术
在塑胶件上进行硅胶二次注塑成型时,由于液态硅胶流动性非常好,加之模具型腔为封闭的空间,在成型时需要较大的注塑压力,从而导致硅胶封胶位容易出现披锋;另外,由于硅胶固化需要较高温度,模具型腔内的空气因高温和注射压力的压缩,在硅胶料流的填充末端易出现严重的困气现象,从而导致硅胶产品出现缺胶等品质缺陷。
目前较普遍有效地改善困气的方法是,在硅胶填充末端做一处溢料井,将空气从溢料井排出,但这种方法会使硅胶会流至溢料井,产生废料,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效解决困气、产生披锋及浪费物料问题的硅胶注塑模具排气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硅胶注塑模具排气结构,包括前模仁、后模仁及冷流道,所述后模仁上设有成形塑件的容腔和硅胶型腔,所述冷流道为针阀式冷流道,包括进胶冷流道和溢胶冷流道。
所述溢胶冷流道与硅胶型腔连通的溢料口直径为0.2-0.4mm。
所述溢胶冷流道下方设有回收桶。
本实用新型在硅胶注塑过程时,进胶冷流道和溢胶冷流道的阀针同时打开,硅胶成型型腔与外界空气连通,硅胶从进胶冷流道进入硅胶型腔,硅胶型腔内空气从溢料口排出,填满硅胶型腔后硅胶从溢料口溢出,避免了困气、缺胶现象,同时可以减小注塑压力的损失,避免压力过大产生披锋;溢料口直径为0.2-0.4mm,小尺寸的溢料口可以减少型腔内的填充压力损失,达到良好的填充效果;溢胶冷流道回收的溢料可以回收利用,节省原材料成本,相比于普通的溢料井排气,可省去剔除溢料井废料的后加工工序,亦可节省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中:1-进胶冷流道,2-溢胶冷流道,3-阀针,4-后模仁,5-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指出,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附图1所示,一种硅胶注塑模具排气结构,包括前模仁、后模仁4及冷流道,所述后模仁4上设有成形塑件的容腔和硅胶型腔,所述冷流道为针阀式冷流道,包括进胶冷流道1和溢胶冷流道2。
所述溢胶冷流道2与硅胶型腔连通的溢料口直径为0.2-0.4mm。
所述溢胶冷流道2下方设有回收桶。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塑件5置于后模仁4内,合模后形成硅胶成型的型腔,进胶冷流道1和溢胶冷流道2的阀针3同时打开,硅胶成型型腔与外界空气连通,硅胶从进胶冷流道1进入硅胶型腔,硅胶型腔内的空气从溢料口排出,填满硅胶型腔后硅胶从溢料口溢出,避免了困气、缺胶现象,同时可以减小注塑压力的损失,避免压力过大产生披锋;溢料口直径为0.2-0.4mm,小尺寸的溢料口可以减少型腔内的填充压力损失,达到良好的填充效果;溢胶冷流道2回收的溢料可以回收利用,节省原材料成本,相比于普通的溢料井排气,可省去剔除溢料井废料的后加工工序,亦可节省人力成本。
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内容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94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