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柱形电池绝缘隔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8321.0 | 申请日: | 201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67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华;曹生彪;贾春明;皇甫益;王云波;尹亮亮;张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8 | 分类号: | H01M2/08 |
代理公司: | 包头市专利事务所 15101 | 代理人: | 庄英菊 |
地址: | 014010 内***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柱形 电池 绝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柱形电池绝缘隔圈,属于电池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镍氢动力电池使用的增加,对动力电池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尤其是表现在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及规模生产效率等方面。
在安全性能方面,圆柱形镍氢电池为了防止电芯与壳体碰撞,正负极短接而产生短路,通常采用电芯端部设有绝缘隔圈。
在电池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强烈震动或颠簸等恶劣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电芯的正负极片会发生晃动、挤压,使得电芯散开、变形等,发生短路或爆炸,甚至引发火灾,带来安全事故。因此电芯在电池内不仅需要很好地被绝缘,而且需要被牢固地固定在电池壳内。很多电池厂家采用加厚绝缘隔圈的方法使电芯与电池壳体紧密接触,以减少震动,来达到固定目的。但因封口处(滚槽处为弧线)不能呈平面,无法保证封口时绝缘隔圈与壳体充分接触,也就达不到固定电芯的作用。同时,也无法预留空间形成更多有效电解液通道。
当电池极耳从电芯引出时,须在绝缘隔圈插入后对极耳进行焊接,以防止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产生火花、高温、焊渣飞溅等对电芯的破坏等等,需要在保证电池绝缘隔圈满足电池本身的要求的同时留出极耳焊接的位置,当位置设计不合理或结构过于繁琐,会影响电池注液时电解液无法流入电芯的卷轴孔内,无法实现多个方向渗入电芯的正负极片,渗透速度缓慢,注液时间长,造成生产效率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性能良好,安全紧固,易于注液操作和电解液有效吸收的圆柱形电池绝缘隔圈。
技术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绝缘隔圈平台表面上设有圆周阵列分布凸起。
所述凸起为圆形凸点。
所述绝缘隔圈上凸起的高度为绝缘隔圈平台厚度的2~2.5倍。
本实用新型绝缘隔圈环状平台表面圆周阵列分布有与电池壳相抵触的圆形凸点,在电池钢壳封口处与钢壳上缘相接触,压紧固定,起到减震作用,可将电芯定位于壳体中心位置,并防止电芯晃动、挤压,偏离而发生短路;同时可预留空间形成电解液有效通道,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绝缘隔圈包括环状平台1、侧壁4、中心孔2,环状平台1表面上圆周阵列分布8个圆形凸起3,圆形凸起3的高度为绝缘隔圈平台1厚度的2.5倍。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绝缘隔圈的环状平台1与侧壁4套在电池电芯正极顶部,包覆、固定电芯。 极耳穿过环状平台1上中心孔2,焊接于电池盖帽,注液器由电池卷轴孔注入电解液,电解液由环状平台1上圆形凸起3之间的通道向电芯的正负极片渗透,大幅提高了注液的速度,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所述圆形凸起3与壳体紧密接触,固定电芯,防止电芯晃动、挤压,偏离而发生短路或爆炸,同时可预留空间形成电解液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未经内蒙古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83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