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拆卸的机动车车顶行李架的横梁的夹紧板及固定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5837.X | 申请日: | 2013-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31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约阿希姆·贝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9/058 | 分类号: | B60R9/0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孙征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拆卸 机动车 车顶 行李架 横梁 夹紧 固定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拆卸的机动车车顶行李架的横梁的夹紧板,其具有内面和外面。
背景技术
可拆卸的机动车车顶行李架在很久以来就已经公开了并且可以获得非常多的款式。其基本上由横梁构成,该横梁横向于其纵向轴线分别端侧地固定在机动车的车顶上并且在该横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车顶负载的附加部件。横梁固定在位置固定的并且适于接收负载的合适的机动车部件上,例如固定在流水槽或者侧面的车顶框架上。还公开了这样的系统:分别将侧向地并且在机动车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轨道嵌入到车顶面中,横梁可固定在该轨道上。
机动车车顶行李架的问题在于,尤其是在机动车的负加速度时,如在刹车或者追尾事故时,由于固定的车顶负载的惯性,在机动车的行驶方向上作用的较大的力作用到横梁或者作用到机动车车顶行李架上。因此,横梁有可能在行驶方向上滑动,甚至可能会松脱,从而使车顶负载可能在行驶方向上加速并进而进入到驾驶员的视野中,或者导致事故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像炮弹一样加速。
DE 33 01 706 A1描述了一种车顶架,其固定在机动车的流水槽中。为了阻止车顶架在碰撞时从流水槽中滑出而在流水槽上设置有止挡件。该止挡件设计成凸肩状,并且固定在至少一个流水槽的底侧上。如果机动车车顶行李架发生滑动,那么该行李架就利用其夹紧板或者卡紧连接板抵靠在突起物上并且由此保持住。这种装置的一个显著的缺点在于,在流水槽上必须固定附加的止挡件,或者该装置必须装配从前面插入的相应的止挡件。同样,车顶负载的突然停止也会产生巨大的向前的冲力。
DE 103 14 680 A1公开了一种车顶行李架,其具有四个支撑腿并且对于每个机动车纵向侧都具有至少一个固定件,其可与机动车车顶通过螺丝旋拧在一起并且固定在至少一个支撑腿上。螺丝连接应该确保车顶行李架可靠地固定在机动车车顶上。由于多个部件的原因,生产非常复杂并且成本高昂,在车顶上的安装也是费时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拆卸的车顶行李架并且这样地改进其横梁或者夹紧板,即生产可以更加低廉并且容易,在车顶上的固定可以快速和毫无问题地实现并且此外足够安全地保持车顶负载。
根据本实用新型,该目的由此实现,即夹紧板具有带有自由端的凸缘,其中该凸缘至少在自由端的区域中相对于内面倾斜地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拆卸的机动车车顶行李架的横梁的夹紧板,其具有内面和外面,夹紧板具有凸缘,该凸缘具有自由端(28),凸缘至少在自由端的区域中相对于内面倾斜地伸出。
优选地,凸缘和夹紧板一体形成。
优选地,凸缘通过U形的缝隙由夹紧板的面形成。
优选地,凸缘通过唯一的缝隙形成,缝隙从前侧边缘出发平行于底侧边缘在后侧边缘的方向上延伸。
优选地,凸缘被实施成在其整个长度上相对于内面倾斜。
优选地,凸缘的自由端额外地被实施成弯曲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可拆卸的机动车车顶行李架的固定系统,其具有横梁,横梁具有在至少一个端侧布置的如上所述的夹紧板、以及至少一个位置固定的机动车部件,机动车部件具有开孔,开孔用于容纳各个凸缘的自由端。
优选地,开孔通过空腔塞封闭。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在于,当机动车车顶行李架以限定量沿着机动车纵轴,尤其是向前移动时,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为此,机动车车顶的那些在其上固定夹紧板的部分都具有开孔,在车顶行李架的装配状态中, 凸缘的自由端进入到这些开孔中。
凸缘在位置固定的机动车部件的方向上向内倾斜伸出的区域在此不是作为止挡件使用,而是应该产生这样的作用,即一旦通过夹紧板施加的摩擦阻力不足时,整个凸缘穿过开孔移动到处于卡口内部的空腔或者自由腔中,从而保持住机动车车顶行李架并且使其向前滑动。该凸缘相应地这样设计和布置,即其自由端部在装配状态中优选地指向行驶方向。该凸缘平行于机动车的纵向轴线或者平行于夹紧板的底侧边缘纵向地延伸,并且倾斜地伸出的区域与夹紧板的内侧构成一个角度,该角度在机动车的行驶方向上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环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环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58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浆体处理碱渣的方法
- 下一篇:旱喷泉式二维数控喷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