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串、并联注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14319.8 | 申请日: | 2013-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3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刘怀亮;李焰;王少华;姜德华;程公辉;鲁建邨;周先伟;左秋平;丛峰;郑焱;何小明;周江涛;高猛;赵文喜;雷骊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4 | 分类号: | E02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11359 | 代理人: | 徐江华 |
地址: | 10002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岩或混凝土钻孔灌浆、注浆施工技术领域,特别适用于大坝基础群孔固结灌浆、锚杆孔群孔注浆、或混凝土缺陷补强孔多孔同时灌浆施工作业,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头的串、并联注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坝基础固结灌浆或混凝土缺陷补强孔通常采用单孔孔口封闭、孔内循环灌浆法施工,基岩锚杆孔注浆通常采用单孔插管注浆。为提高生产效率,有些情况下,要求采取群孔(多孔)并联灌浆或并联注浆;又有些情况下要求采取群孔(多孔)串联同灌或串联同注浆。前者群孔并联同灌、同注时,如何分别准确的控制好群孔中各单孔的设计压力,以及分别记录好群孔中各单孔的浆液密度、注入浆量等工作参数,常规的灌注浆管路安装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后者,如何控制好串联群孔的总灌浆压力,记录好群孔总浆液密度、总注入浆量等参数,常规的灌注浆管路安装也是无法实现的。再有,实际生产中常有要求同一装置需要串、并联快速转换使用,如何快速、简单的转换,常规的灌注浆管路安装更是难以做到。
如何解决这一生产技术问题,并实现串、并联转换,是本专利需要解决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串、并联注浆装置,能解决群孔串、并联同灌或同注浆施工时,准确的控制好群孔串联总的设计灌注浆压力,记录好灌注浆过程总的浆液密度、总的注入浆量等技术参数;在并联同灌或同注浆时,能准确的控制好群孔并联中各单孔的设计灌注浆压力,并分别记录好各单孔的灌注浆过程的浆液密度、注入浆量等技术参数。所述串、并联注浆装置能实现串、并联相互转换,即在并联状态下,需要改串联时随即可改,反之亦然。其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串、并联注浆装置包括主进浆管、回浆装置、可增减并联装置,所述主进浆管的一端连接灌浆泵,另一端与回浆装置和可增减并联装置相连接,所述回浆装置与灌浆泵相连接,所述可增减并联装置由多头并联注浆装置组成,所述多头并联注浆装置设置有分支开关控制阀。
所述主进浆管设置有总控制阀、总压力表和总流量计。
所述多头并联注浆装置设置有分支压力表和分支流量计。
所述回浆装置设置有回路压力表、回路控制阀。
所述串、并联注浆装置安全可靠,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程成本,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极大的满足生产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2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所述串、并联注浆装置包括主进浆管2、回浆装置5、可增减并联装置1,利用管路串并联原理,在主进浆管路上安装进浆、回浆的可循环管路,与灌浆泵搅拌桶连接,所述主进浆管2的进浆口3连接灌浆泵,另一端与回浆装置5和可增减并联装置1相连接,所述主进浆管2设置有总控制阀21、总压力表22和总流量计23。
所述回浆装置5与灌浆泵相连接,并设置有回路压力表52、回路控制阀51。
所述可增减并联装置1由多头并联注浆装置6组成,所述多头并联注浆装置6设置有分支开关控制阀9、分支压力表8和分支流量计7和出浆口4。
当采用并联灌、注浆时,图1中的可增减并联装置1连接主进浆管2,进行灌浆;当需要采用串联灌、注浆时,图1中多头并联注浆装置6中的控制阀9、分支压力表8、分支流量计7不使用,即可实现串、并联的相互转换。
根据生产需要,可增减并联装置1中可增加或者减少相应数目的多头并联注浆装置6。
采取串联灌浆时,本实用新型能准确的控制好群孔串联孔总的设计灌注浆压力,记录好总的灌注浆过程的浆液密度、注入浆量的大小等工作参数;采取并联同灌或同注浆时,能准确的控制好群孔并联中各单孔的设计灌注浆压力,分别记录好灌注浆过程的浆液密度、注入浆量的大小等工作参数。并灵活实现串、并联转换功能,以及根据生产需要实现群孔串、并联头数量随时增减,灵活变通,满足生产需要。
另外,所述流量计也可采用密度计。
图2是实施例2的示意图,当采用串联灌、注浆时,所述多头并联注浆装置6中的控制阀9、压力表8、流量计7不进行安装。
本实用新型方法原理简单,使用方便,体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43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胶嵌入式薄膜键盘
- 下一篇:一种压缩空气与储热介质同时储能的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