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成型模具的弹性成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13554.3 | 申请日: | 2013-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75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杨传标;徐连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口市埃迪克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曲显荣 |
地址: | 265701 山东省烟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型 模具 弹性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型模具的弹性成型结构,属于模具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电子产品需要镶嵌金属成型,但是因为金属端子等形状复杂,在注塑时首先要先压住料,然后再注入塑料,这样压料部分将没有塑料注入,使产品的防水性大大折扣,甚至不防水,同时裸露在外面的金属容易氧化变色影响外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很好压住料,提高注塑产品防水性和美观性的一种成型模具的弹性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成型模具的弹性成型结构,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顶杆3,所述顶杆3的中部套设由调整螺母1、可调整弹簧2构成的压料弹性调节件,所述可调整弹簧2的顶端连接于调整螺母1的下部、末端卡止于顶杆3上所带的阶梯凸台上,所述顶杆3的顶端活动套设于上部压板A开设的通孔内、末端在压料弹性调节件的作用下能够实现与型芯4的接触压紧,所述型芯4为T型结构,T型结构的下部嵌入型芯固定板B开设的通孔内,T型结构的上部台阶处卡止于型芯固定板B的顶部;所述型芯4的下部设有金属端子5;当旋紧顶杆3上部的调整螺母1、可调整弹簧2时,顶杆3受到压紧力而向下移动,直至接触并推动其下部的型芯4下移,当型芯4移动至型芯固定板B处而受限时,此时型芯4压住下部的金属端子5,开始注入塑料,当注塑压力达到预定值时,型芯4受力上移,克服下压力而使整个弹性装置弹起,此时将压紧部位注入塑料即可。
所述调整螺母1与顶杆3之间螺纹连接,当调整螺母1在顶杆3上向下旋紧时,能够使调整螺母1下部连接的可调整弹簧2产生向下的压紧力;
所述调整螺母1与其下部的可调整弹簧2为一体连接结构;
所述可调整弹簧2是耐高温、高性能的弹簧;
所述顶杆3是高刚性的顶杆。
本实用新型一种成型模具的弹性成型结构,装入镶嵌成型模具,可以针对不同的产品、使用的注塑压力等,计算出对应压料面积所使用的弹簧力,达到一定压力后弹性装置弹起,压紧部分注入塑料,提高注塑产品的防水性,防止内部金属氧化变色,提高了产品外表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调整螺母,2、可调整弹簧,3、顶杆,4、型芯,5、金属端子,A、压板,B、型芯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成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种成型模具的弹性成型结构,包括顶杆3,所述顶杆3的中部套设由调整螺母1、可调整弹簧2构成的压料弹性调节件,所述可调整弹簧2的顶端连接于调整螺母1的下部、末端卡止于顶杆3上所带的阶梯凸台上,所述顶杆3的顶端活动套设于上部压板A开设的通孔内、末端在压料弹性调节件的作用下能够实现与型芯4的接触压紧,所述型芯4为T型结构,T型结构的下部嵌入型芯固定板B开设的通孔内,T型结构的上部台阶处卡止于型芯固定板B的顶部;所述型芯4的下部设有金属端子5;所述调整螺母1与顶杆3之间螺纹连接,当调整螺母1在顶杆3上向下旋紧时,能够使调整螺母1下部连接的可调整弹簧2产生向下的压紧力;所述调整螺母1与其下部的可调整弹簧2为一体连接结构;所述可调整弹簧2是耐高温、高性能的弹簧;所述顶杆3是高刚性的顶杆。
在成型模具中,把压料部分设计成弹性结构,针对不同的产品使用的注塑压力等,计算出对应压料面积所使用的弹簧力,注塑时,首先将金属端子5放在压料上面,用型芯4压住料,用顶杆3顶住型芯4,然后根据需要调整调整螺母1,使可调整弹簧2具有一定的压力,最后注入塑料,当注塑压力大于可调整弹簧2的压力时将整个弹性装置弹起,压紧部分注入塑料。
本实用新型为可调装置,可根据模具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调整,达到理想效果。在注塑时提高了注塑产品的防水性,同时防止内部金属氧化变色,提高了产品外表的美观性,赢得了市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口市埃迪克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龙口市埃迪克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35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