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iCoupler磁隔离保护措施的FlexRay网络节点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8362.X | 申请日: | 2013-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99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黄运生;吴国良;段鑫;孙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开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0 | 分类号: | H04L12/40;G05B19/05;H02J3/01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 43108 | 代理人: | 颜昌伟 |
地址: | 41120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icoupler 隔离 保护措施 flexray 网络 节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网络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iCoupler磁隔离保护措施的FlexRay网络节点。
背景技术
2000年,BMW公司和Daimler Chrysler公司在对FlexRay进行了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联合Philips公司、Motorola公司、BOASH公司、GM公司和VW公司创建了FlexRay联盟,并制定了满足未来车内控制应用通信需求的FlexRay通信协议。
FlexRay是一种双通道的高速(每通道10Mbps)、具有容错能力、基于时间触发和事件触发相结合的下一代车载总线标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替代CAN总线、用做“数据主干网”、用于分布式控制系统、用于高安全性要求的系统(线控系统)。
国外对FlexRay 通信协议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2002年,FlexRay总线开始用于线控(x-by-wire)系统可行性鉴定。2007年,宝马5系新款SUV的电子控制减震器系统首次采用了FlexRay,即成为首款装备FlexRay通信系统的车型。同时,FlexRay通信协议逐步发展成熟,一些半导体厂商和研究机构制作了基于FlexRay通信的线控系统模型,飞思卡尔和恩智浦达成技术上协议,共同开发FlexRay通信芯片,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共享使得FlexRay技术最终成熟的时间大幅度提前。此外,英飞凌、瑞萨、富士通等半导体巨头,也相应有了FlexRay通信控制器的解决方案出台。
FlexRay在国内推进的趋势也在形成。同内一些高校及科研机构也开始对其协议规范进行研究,在解读规范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也开始搭建FlexRay实际的通信系统。
然而,在汽车应用或工业现场的数据采集中,由于存在高频环境且现场情况十分复杂,各个节点之间可能存在很高的共模电压。容易造成FlexRay接口无法正常工作,严重时甚至会烧毁芯片和仪器设备。因此,在强干扰环境或高性能要求下,必须对FlexRay总线各个通信节点实行隔离。目前的FlexRay网络中网络节点大多没有采用隔离保护措施,极少数采用了简单的电气隔离。
传统的隔离电路通常选用光耦器件来进行隔离,光耦电路复杂,需要使用大量的电阻、三极管来保证隔离电路的正常工作,需要大面积PCB的同时,过多的电子元器件也会使电路不稳定,容易出问题。光耦电路是电流型器件,输入电流不同,发光二极管的光强就不同,这直接影响输出信号的质量,除此之外光耦器件存在速率低、功耗大、尺寸大等缺点,给应用带来了局限性。
隔离电路隔离信号的同时需要将电源同时进行隔离,光耦电路中只能用两套独立电源给隔离信号的两侧分别供电。将电源隔离与数据信号隔离集成在一起仍是一个挑战,这是因为难以将电源从非隔离系统侧传送到隔离现场侧。在过去,采用昂贵的模拟或者复杂的分立解决方案,通过隔离屏障传送电源需要占用很大的电路板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的采用iCoupler磁隔离保护措施的FlexRay网络节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iCoupler磁隔离保护措施的FlexRay网络节点,其包括FlexRay通信控制电路、FlexRay消息收发电路、iCoupler磁隔离电路、FlexRay总线滤波保护电路以及电源电路,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外部供电电源,输出端分别连接FlexRay通信控制电路、iCoupler磁隔离电路,FlexRay通信控制电路、iCoupler磁隔离电路、FlexRay消息收发电路、FlexRay总线滤波保护电路依次串接,FlexRay总线滤波保护电路与iCoupler磁隔离电路、FlexRay总线相连。
进一步,上述iCoupler磁隔离电路包括第一磁隔离器件和第二磁隔离器件,所述第一磁隔离器件、第二磁隔离器件的一端接FlexRay通信控制电路,另一端接FlexRay消息收发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开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开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83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TN分组传送设备
- 下一篇:烟草作物自动打穴施肥机